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09:04:00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洪玉杰
一种情谊,从江南水乡的逶迤中蔓延,丈量2000多公里的山河经纬,挡不住两地携手共进的决心与信心;
一种精神,在雪域高原的嬗变中延续,镌刻15年的“组团式”帮扶,唱不尽“苏青一家亲”的深情与厚谊。
江河同源,山海同心,自“组团式”支援帮扶工作开展以来,“牵手”十五载,江苏省对口援建立足“青海所需 江苏所能”,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投入35.8亿元支援协作资金,实施973个项目,建设“五大”产业集群;引入70余家企业,到位投资108.4亿元;实施“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选派786人次技术骨干;帮助销售12.3亿元农产品,解决就业1.35万人次……冠以“江苏”字样的不仅仅是惠及民生、关乎长远的项目,不单单是涵盖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计划,更是凝聚江苏人民心血、由量变到质变的情感反应。
扎根——共筑情感“双向奔赴”
6月17日晚,援青题材电影《靠近我看见你》在江苏省南京市荔枝大剧院举行首场观影活动。
当银幕里央金老阿妈颤抖着喊出“沈医生,我看见……”剧场内泪雾朦胧,情感也在这一刻轰然绽放。影片以江苏援青“爱心光明行”公益行动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沈子青医生从江海平原到青藏高原的跨越,银幕上的帧帧温暖画面,正是援青精神的具象注脚。
从2010年党中央做出对口支援青海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始,一批批援青干部从江苏各地奔赴而来,履行使命;一双双援助之手,将中央暖融融的关怀,热腾腾的情意倾注于高原,汇集成最温暖的力量。
跨越千里,山海情深。随着第五批援青干部克服高原缺氧、条件艰苦等诸多困难,把海南作为第二故乡,在雪域高原深深地扎根,他们带来的不只是物质上的雪中送炭,更激起精神上的齐振和情感上的共鸣,支援方的无私支援和广大援青干部的倾力奉献,将江苏援青干部扎根高原、无私奉献的精神,凝练成动人的艺术篇章。
医生、教师、科技工作者……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人,为了同一个号召,同一个愿望,一路向西,只为这最温暖的力量传递。
从特色农牧业到科学养殖业,从文旅融合发展到产业“四地”建设,哪里有优势产业,哪里就有江苏援建的倾力帮扶。一批批援青干部秉持“海南所需 江苏所能”的信念,在高原与江南间矗立不朽的精神丰碑。
拔节——打造发展“强劲引擎”
海南州地广人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曾是农牧民的“心头难”。
为此,江苏援建团队以“优质教育资源下沉”为核心,创新“组团式”帮扶模式,让江苏名校的“教育基因”在高原生根发芽。
教育人才“组团式”援青工作,合力开创了海南州教育支援工作“多级互动、广泛参与、扩围提质、升级加力”的新局面,海南州高中帮扶团队创新打造的2024届“珍珠班”高考一本上线率达100%,均分高出一本线117分。
“组团式”支援的海南州高级中学、海南州职业技术学校,严格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落实“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要求,按1:3的比例与所在学校教师建立结对关系,充分发挥援青教师的“种子”作用,进行同步课堂、同步教研等活动,带动海南受援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副校长徐红芬和丈夫郝干伟一同踏上3年援青支教的征程。自徐红芬担任海南州高级中学校长后,她从学校制度建设、办学特色、学生成绩等方面重点发力,学校也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为帮扶工作提供支持,努力让前沿理念、创新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针对海南州农牧民心脑血管疾病、包虫病等发病率较高,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的情况,江苏援建团队以“大病不出州”为目标,构建起“三级医院对口支援+远程医疗+人才培养”的立体帮扶网。
助力海南州人民医院全面启动“三级甲等医院”创建工作。帮助引进常州二院“DRG 背景下医院精细化质量管控平台”。医疗卫生援青团队在提升受扶医院专科能力上下真功夫,累计帮助受援地引进新技术、新项目43项,为受援医疗机构建立诊疗规范77项,诊疗患者9.7万人次。
在海南州人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援青专家团队打造的“五大中心”(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已成为农牧民的“生命方舟”;针对包虫病这一高原“地方病”,江苏创新“防治一体”模式,成效显著。
医疗帮扶的核心是“留下队伍”。江苏实施“青蓝工程2.0”,300余名援青医生与海南州基层医务人员签订“师徒协议”,开展教学查房、手术示教等活动,倾其智、劳其力、尽其责,用一串串“舍小家为大家”的脚印,织就援建者与受援者之间的情感锦缎。
参天——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迢迢山海路,浓浓苏青情。
海南州拥有丰富的清洁能源、特色农牧、文化旅游等资源。江苏援建团队立足“青海所需、江苏所能”,推动产业合作向“延链补链强链”升级,助力海南州“四地”建设。
数字图书馆里,海南州少年正“漫步”秦淮河;在直播间,牦牛肉被江苏客商抢购一空;江宁高中的海南班学子,正书写青春的梦想……
2023年7月18日,海南州数字图书馆开馆。这座融合华为“云计算”与5G技术的文化地标,通过VR、XR技术打造沉浸式阅读场景,成为苏青协作的智慧符号。
2024年10月,“江苏奥运健儿海南行”活动启动。5名奥运冠军走进学校、文化馆,体验非遗、共唱民族歌曲,以体育精神串联起团结纽带。
“牵手相伴·共同绽放”“梦想小屋”等项目惠及2000余名中小学生;新媒体推普视频在抖音、B站等平台传播,让文化成果触达更广群体。
从智慧文旅到数字文化,两地以创新为支点,推动协作从资源援建向深度融合升级。产业援助资金不断投入到海南州种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业、乡村特色产业、数字农业等重点领域,在海南州冠以“江苏援建”的产业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举办“青海绿色算力产业招商引资座谈会”,引进德衡算力、富本科技等算力中心项目,海南州“数据援青”工作成效突出,获青海省通报表彰;科凯(南通)生命科学有限公司与海南州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海南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作出新的产业贡献。
在清洁能源方面,江苏企业与海南州共建“风光储氢”一体化基地。苏州中来股份在海南州投资150亿元建设光伏组件生产线,年产值达100亿元,带动就业2000人;
在特色农牧方面,江苏助力海南州打造“青字号”品牌,合作建设“青海农畜产品江苏展销中心”,年销售额超3亿元,联合开发“高原藏羊”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4倍。
在乡村振兴方面,每年在5县30个行政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农牧区人居环境面貌有了极大改善。从塔拉滩的光伏板到贵德县的黄河水,从同德草原的牦牛群到共和县城的教室窗,江苏援建的足迹遍布海南州大地。
产业援青、民生援青、教育援青、医疗援青、人才援青齐头并进,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故事、一张张笑脸,见证着苏青协作的深厚情谊。正如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南州委书记吕刚所说:“江苏援建不仅带来了项目和资金,更带来了先进理念和发展思路,为海南州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山海虽远,同心则近;使命在肩,奋斗以成。当绽放在青海湖畔的格桑花与江南水乡的茉莉共吐芬芳,“苏青一家亲”的故事还在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