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两江潮】王东|一路沧桑话郁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4:2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王东

最近,我回老家彭水,走进了郁山古镇。这是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郁山古镇的文化太过厚重,我经常在文献古籍里看到它的记载传说;同时我又是陌生的,半日行程,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我对郁山的了解实在肤浅,担心自己的轻慢有辱其深刻。

过去的繁华与现实的落寞,足以让人震撼。

我一直在想用一个什么关键词来定位郁山的现状,我想到了“衰败”“落寞”“沉寂”等词语,但好像又无法涵盖古镇的意蕴。

无意中我读到了《诗经·邶风·式微》这首小诗: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这首诗本是先秦时期底层劳役者的怨词,“式微”一词却逐渐演变为形容事物由兴盛转向衰落的状态。

我想,用“式微”来定义郁山古镇,既体现了古镇辉煌的历史印记,又精准概括了当下褪去繁华的寂寥现状,蕴含着文明兴衰的沧桑感,再现了古镇文明渐隐的动态意向。

往日之辉煌:黔中文化滥觞地

盐丹之源,巴人故里。

郁江之畔,郁山古镇静卧于武陵山褶皱深处。郁山的血脉,始于地壳深处涌动的盐泉与丹砂。

五千年前,巴人在伏牛山发现天然盐泉,以竹笕引卤、烈火煎盐,让这片深山成为西南最早的工业文明摇篮之一。

巴人以盐立国,以丹通神。盐粒如雪,填饱巴人的胃;丹砂似血,浸染巫觋的祭祀,勾连起巴楚巫文化与中原礼制的纽带。

商周青铜铭文中的“郁盐贡道”,正是这条盐丹动脉的见证——从郁江入乌江,再经长江勾连巴蜀、荆楚与中原,成为长江上游地区最早的物资集散地。

黔中首府,帝国边陲。

当中央王朝的疆域向西南延伸,郁山因盐而贵。汉武开疆,郁山设涪陵郡,控扼渝鄂湘黔咽喉;至唐玄宗设黔中道,郁山升格为道级行政中心,统辖三十万平方公里疆域,成为西南军政中枢。盐税滋养国库,盐商云集如织,官驿、学宫、市集次第兴起。飞水盐井遗址群中,唐代输卤竹笕仍悬于崖壁,如时光的琴弦;盐商宅邸砖雕上的波斯纹样,则暗示着西南丝路支脉的繁华。彼时的郁山,是国家版图上一枚熠熠生辉的棋子,盐泉流淌之处,皆是权力与财富的倒影。

文化熔炉,流放者的精神原乡。

唐黔中道的设立,让郁山成为文明碰撞的熔炉。贬谪文人与土著僚人共酿“黔中文化”:李白笔下“夜郎万里道”的苍茫,刘禹锡竹枝词中的山野风情,皆脱胎于此。

更为吊诡的是,郁山被朝廷选作“官员流放地”——唐废太子李承乾在此郁郁而终,唐宰相长孙无忌被迫自缢,黄庭坚则留下“鬼门关外莫言远”的豁达。

流放者的悲歌与盐工的号子交织,让这座边陲小镇意外成为精英文化的避难所。崖壁上的诗文石刻,至今吟唱着失意者的精神史诗。

今日之式微:深巷残垣春去也

盐丹之殇,资源的衰竭与技艺的凋零。

1982年的一场洪水,冲垮了后灶河畔的盐厂,也冲散了延续四千年的盐丹命脉。飞水盐井的卤水仍在流淌,却再无匠人架起竹笕;丹砂矿洞杂草丛生,只剩游客偶尔捡拾朱砂碎片。非遗名录中,“郁山古法制盐技艺”仅存六名传承人,年轻人更愿外出打工,而非继承父辈的盐灶。

交通之变,水陆兴衰与地理困局。

郁江曾是盐船的黄金水道,而今河床淤积,舟楫绝迹。渝湘高速的改道与铁路旁落,让古镇从交通枢纽沦为地理孤岛。狭窄的河谷地形更如枷锁:明清“九宫十八庙”的恢宏格局,被挤压成一平方公里的逼仄街巷。在古镇穿行,历史在逼仄中支离破碎,唯有盐井旁那株千年黄葛树,还在风中诉说着往昔的荣光。

穿行于颓垣间,触摸盐渍斑驳的墙垣,恍惚听见盐工号子与流放者的叹息——这种未经修饰的沧桑,恰是古镇最动人的“废墟叙事”。

这座被时光按下暂停键的古镇,每一块残砖都隐藏着历史的脉动——它是地理意义上的“式微”,更是文明层级的生态博物馆,等待着今人去破译那些被盐渍浸透的历史密码。

明日之希望:守正创新续文脉

活化保护,让遗址成为活态博物馆。

古镇的出路,不在仿古重建,而在于原生态重现。可借鉴敦煌数字供养人模式,对散落四处的文物点进行三维扫描,建立虚拟遗址数据库;将飞水盐井遗址群规划为露天工业考古公园,游客可体验竹笕引卤、古法煎盐,让盐丹技艺从展柜走入生活。残破的唐太子墓、黄庭坚衣冠冢,无须过度修缮,只需立一块二维码碑,让A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废墟的“未完成感”,正是与时空对话的切口。

文旅融合,盐丹IP与乡愁经济。

郁山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盐丹文明”的独特性。可打造“盐道文化节”,复原唐宋盐商镖局押运场景,开发丹砂文创首饰;利用非遗“炸龙”习俗,设计沉浸式剧本杀,让游客化身古代盐工,在鞭炮与龙舞中解码历史。饮食文化更可成为突破口,晶丝苕粉工坊开放DIY体验,鸡豆花、三香宴席嵌入盐商故事——让舌尖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

城乡共生,以文化反哺乡村振兴。

古镇的复兴,需与周边村落形成共生链。比如,朱砂村可种植丹砂原料植物紫背天葵,既复原古法炼丹景观,又可开发养生茶饮;南京街社区依托盐温泉资源,建设康养民宿集群。更需培育“新乡贤”,如龙狮传承人将舞龙技艺植入短视频平台;红薯种植大户与艺术家合作,把晶丝苕粉包装成“盐道伴手礼”——让文化从遗产变为产业,让年轻人从逃离者变为守护者。

式微,式微,胡不归?郁山的命运,恰似《诗经》中的诘问:衰落不是终点,而是重生的序曲。

盐泉依旧流淌,丹砂依旧殷红——它们不再是为了帝王的餐桌或长生梦,而是为了告诉世人:文明的韧性,不在于永恒的辉煌,而在于坦然面对沧桑,并在废墟上种出新的希望。

原稿点击>>【两江潮】王东|一路沧桑话郁山-重庆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