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惠州把文明城市建设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幸福生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6 08:47:00    

  5月23日,北京传来的捷报让惠州再度沸腾——这座岭南名城第六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份荣誉背后,不仅是惠州城市治理能力的跃升,更是一场以文明为内核的深刻变革。从老旧街巷的焕然新生到市民精神的向上向善,再到“全民参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惠州以文明之力重塑城市肌理,用二十余年接续奋斗,将“文明城市”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幸福生活。

  六度折桂,对惠州而言绝非终点。反而是三年又三年的文明城市建设,让这座城市的文明进阶之路愈发清晰——它不仅是荣誉的叠加,更是发展逻辑的重构:从“重硬件”转向“塑灵魂”,从“政府主导”转向“全民共创”,从“城市升级”转向“人的发展”。

去年底建成通车的鹅城大桥成为联动东江两岸惠民兴业的新动脉。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基础设施提质

  基础设施的升级让生活更舒心

  文明城市的创建,首先是一场城市空间的革新。惠州以问题为导向,将文明建设与城市更新、生态治理深度融合,破解历史顽疾,重塑城市品质,让“老城焕新颜、新城显魅力”。

  去年底,鹅城大桥建成通车,成为联动东江两岸惠民兴业的新动脉,也标志着惠州“丰”字交通主框架进一步完善。近年来,惠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浪潮中把握机遇,构建全方位立体交通体系。目前,“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韶新、惠龙高速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930公里,较“十三五”末增长17.5%,全省排名第三。助力“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赣深、广汕高铁建成通车,大湾区“四线”城际实现“公交化”运营,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446公里,其中高铁258公里,居全省第一。两港发展齐头并进,惠州机场停机位增至14个,运行航线45条,2024年旅客吞吐量287.6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惠州港共有生产性码头泊位9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8个(含3个30万吨级和3个15万吨级泊位),是珠三角地区唯一拥有30万吨级深水泊位的港口。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建设正如一条绿色纽带,串联起沿线的美丽乡村,不仅激活了乡村旅游经济,更让“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成为现实体验。

  在惠州桥东街道,曾经的老酒厂摇身一变成为文化街区,废旧的东坡粮仓变身文创市集,居民楼加装电梯、新增停车位,曾经的老街老巷也变成了年轻人打卡的“网红地”……这样的蝶变并非个例——截至2024年底,惠州全市改造677个城镇老旧小区,惠及约10.09万户居民。老旧小区怎么改?首先听取居民意见,惠州通过“菜单式”改造模式,居民可自选加装电梯、绿化提升等项目,让改造真正“改到心坎上”。

  漫步金山湖公园,白鹭翩跹、碧波荡漾,生活在惠州,“半城山色半城湖”是最真实的写照。近年来,惠州把绿美生态建设作为最重要的一环,全面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全力筑牢生态屏障,鹅城大地勃发绿美新气象。2024年截至10月底,109.4万株树苗扎根乡土,如绿色卫士守护家园;4739亩裸露地披上绿装,荒芜变身葱茏。步入乡村,边角地绿树摇曳,村道旁繁花似锦,生态环境优化升级,居民生活舒适度飙升,人与自然奏响和谐乐章。随处可见的“美丽庭院”更是一道亮丽风景线,村民们用勤劳的双手装扮家园,让乡村“增”颜又升“值”。种种努力之下,好消息也频传:惠州潼湖国家湿地公园野生鸟类名录频频“上新”,黑脸琵鹭、白琵鹭、远东树莺等珍稀候鸟物种,纷纷结伴到此过冬;惠东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入选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典型案例……

  手和脚搭在背部按摩器的扶手上,游刃有余地做出“一字马”动作,然后在单杠上拉伸身体……到东江公园进行柔韧性身体锻炼,是市民王阿姨每天必不可少的“打卡项目”。“下楼就有菜市场,步行10分钟到学校、医院、公园,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家住江北街道的刘阿姨说。以“15分钟生活圈”为标准,惠州在教育、医疗、体育设施等多方面下功夫,实实在在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

  从交通动脉到社区微改造,从生态修复到人居环境,惠州的基础设施升级始终锚定“人的感受度”,从“有没有”到“优不优”,基础设施的升级让城市运转更高效、生活更舒心。

  文明风尚涵养

  让文明成为全民参与的自觉行动

  文明城市的本质是“人的文明”。惠州通过价值引领、文化浸润、机制创新,激发市民“主人翁”意识,让文明从政府推动的“命题作文”升华为全民参与的“自觉行动”。

  “中国好人”马相华从车祸幸存者转型交通安全宣讲员,多年宣讲唤醒无数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中国好人”邓梦冰成立好人工作室,带领更多的老师持续关注山区留守儿童……惠州建立“发现—培育—宣传—礼遇”全链条机制,设立“好人基金”,建设“好人主题展馆”,让“学好人、做好人”蔚然成风。

  在惠州,凡人善举不再是偶然事件:退役军人火场救人不畏生死、小吃店主为环卫工提供免费茶水、市民自发组建“护河志愿队”,文明的“蒲公英效应”持续扩散。目前,全市累计获评“惠州好人”1178人、“广东好人”117人、“中国好人”41人;累计获评惠州市道德模范30人、惠州市道德模范提名奖30人,广东省道德模范5人、广东省道德模范提名奖6人,南粤楷模1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6人次。好人模范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139.8万注册志愿者、700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25万余个志愿服务项目——这组数据背后是惠州“志愿之城”的生动实践。从一个个数字也可以看出,志愿服务已从“活动”升华为“生活方式”,重构了陌生人社会的信任纽带。

  聚焦移风易俗工作,惠州大力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扎实开展“孝善传家”“静思追远”“喜事管家”“十八而志”等“惠新风”文明实践活动,将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破除陈规陋习、传播文明理念、涵育文明乡风。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设立“移风易俗宣讲角”,在村(社区)文化广场、宗祠等场所嵌入殡改宣传标语、公益广告,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画面、网络有信息、媒体有报道、路口有横幅、墙面有标语;全面推动建立红白理事会,发挥基层民主协商在公墓选址、散埋乱葬整治等推进丧葬礼俗中的宣传劝导、约束规范作用,将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生态节地安葬等纳入村规民约,推动厚养薄葬、文明礼葬、低碳祭扫等理念深入人心、渐成主流。

  在惠东,曾经的“红白事”大操大办不见了踪影,村民们还自发依托传统文化倡导文明新风——平海镇巧用渔歌来说事、论理、讲法,让国家级非遗“惠东渔歌”成为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载体;范和村弘扬传承“和”文化基因,重新组建范和村白字剧团,献演教育村民多行善事勿作恶。在龙门,传统的“十八而志”成人礼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庄严仪式。在仲恺,“好家风”评比让邻里间多了互助、少了攀比。

  文明实践赋能

  加速迈向“全民参与”3.0版新阶段

  在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活动正在百年古榕树下进行。“领头雁”讲述村庄蝶变历程、返乡青年描绘家乡新貌、三代村民分享坚守故事??这些来自基层一线的声音,正是惠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升级迭代的生动缩影。从2018年博罗县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到如今1394个阵地覆盖城乡,惠州新时代文明实践已从“试点探索”的1.0版、“全面覆盖”的2.0版,加速迈向“全民参与”的3.0版新阶段。

  理论宣讲怎样才能入脑入心?惠州给出的答案是把阵地建在群众抬眼可见的地方。在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的基础上,惠州推动文明实践和党群服务双中心融合提升,依托书店、景区等打造基地、点、驿站等一大批“不设墙”的新型阵地,不断优化“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与此同时,注重凸显“差异化”特色,因地制宜打造“书院+书房+书吧”的“岭南书院·丰湖书院”、“绿色+运动+环保”的“桃花源景区”、“文化+文创+潮流”的“水东街”等品牌阵地。全市已完成607个文明单位、重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1394个文明实践阵地结对共建,139个“送理论”“送文化”项目和600多名“文明实践特派员”下沉一线,每年6万多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就想逛一逛”的温馨去处。

  要让群众真听真信,关键得用乡亲们听得懂的语言。以岭南书院·丰湖书院为主阵地,市委宣传部组织1400多名医务志愿者逢周末常态化开设健康义诊、中药香囊制作等20余个特色摊位,推出“非遗蜂疗体验”“中药茶饮DIY”等特色项目,提供AI脉诊、脊柱矫正等科技赋能的中医诊疗服务,累计为超2.4万名群众提供健康医疗志愿服务;认养一棵树,变身“绿管家”,在市区桃花源景区,不少市民自发加入“认养一棵树 ‘惠’聚一片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绿美惠州生态建设贡献力量;博罗县开创性的“十个出来”宣讲法,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老百姓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用得上。惠东首创流动文明巴士,让文明课堂随时随处可开;博罗县“一村一歌”工程让每个村庄都有了自己的精神标识。

  聚焦全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主战场,惠州创新打造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为爱弯腰 ‘益’起捡跑”文明实践活动,并通过“云直播”“慢直播”“轻直播”等方式传播扩散,释放正能量,达到“锻炼身心、美化环境、弘扬风尚、思想洗礼”多重效果,真正捡出文明、跑出精彩。从2021年底开始,这种“一边捡垃圾、一边跑步、一边做宣传”的活动,在惠州逐渐吸引了2000支队伍自发组织、近万场活动自发开展、50万人次自发参与,从机关干部到中小学生,从外卖骑手到退休老人,人人都是文明实践的主角。

  机制的创新让文明实践在惠州扎下了深根。惠州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设立全覆盖。每年举办公益创投大赛,筛选孵化切口小、落地快、效果灵的志愿服务项目240个,持续涌现出“文明实践逢五出发”“一村一歌”“文明实践流动巴士”等公益品牌,从群众最有感的幸福体验、幸福场景开始,撬动思想富足、精神富有的雪球越滚越大。

  从渔歌阵阵的巽寮湾到机器轰鸣的千亿产业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春风吹遍惠州每个角落。当理论宣传真正“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当志愿红成为城市最亮丽的底色,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岭南名郡,正在用生动的实践诠释着“文明城市为人民”的深刻内涵。

  面向大湾区,惠州正以文明为帆,驶向更具幸福感、更具示范性的未来之城。在这里,每一处改变都在诉说:文明,终将让城市更美好,让生活更值得热爱。

(记者龚妍 欧阳成 周智聪 骆国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