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10:03:00
□沈阳日报、沈阳发布评论员 孙连宇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市气象台连续发布高温预警——预计这几天,和平区、沈河区、皇姑区、铁西区、大东区、于洪区白天最高气温都将达35℃以上。
连日来,沈阳遭遇高温与高湿的“蒸煮模式”,且还将持续。高温热浪带来的健康风险——皮肤晒伤的灼痛、致命的热射病威胁,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在高温下的“蠢蠢欲动”,提醒我们:防暑降温绝不是小事。尤其对于三类群体,这份风险更显沉重:
①户外劳动者暴露在烈日下,每一秒都是对体能的极限挑战;
②孕妇、老人、儿童等敏感人群,对高温的耐受力较弱;
③有基础病的患者,高温可能成为病情加重的“催化剂”。
为他们撑起“清凉伞”,是社会文明的基本刻度。
应对高温“烤”验,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共同执笔的“联合作答”——
气象部门及时精准的预警是“信号灯”,让人们得以提前筹备;
卫健部门的科普宣传如“防护指南”,教会人们科学避险;
企业主动调整户外作业时间,备好防暑用品与休息室,是对劳动者最直接的呵护;
社区与公益组织设立爱心饮水点、避暑纳凉点,传递“清凉”;
而每位市民增强防护意识,减少外出,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城市秩序作贡献。
可喜的是,沈阳的城市服务网络已经悄然张开:地铁系统在18座枢纽站点非付费区开辟免费纳凉区,配备专用座椅,从“交通载体”转为“公共服务空间”。与此同时,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通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保障全市234万老龄人口的健康需求;市疾控中心发布“高温天气老年人运动指南”,强调要根据情况“量力而行”。
高温预警,让我们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转向更加从容。高温仍在持续,对此既需要基础设施的“硬件升级”,更离不开人文关怀的“软件迭代”。
来源:沈阳日报 图片据沈阳发布客户端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