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听·见|网络时代,“群众路线”要走到评论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9 13:03:00    

一则发生在“苏超”常州队主场迎战徐州队前夕的故事,在网上悄然走红。7月17日,微信公号“常州发布”发布的一篇文章评论区中,一位外地球迷提出了关于临时停车的建议,随即被网友“江南风周伟”回复:“已经在安排了,谢谢您一直支持常州。”而回复人正是常州市市长周伟。次日,常州迅速响应,推出了涵盖停车、交通在内的八条便民措施。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互动,它是一个网络时代“群众路线”的生动案例。“群众路线”不是写在纸上的口号,而是干在评论区的态度。网络时代,群众的表达已经从线下转向线上,从会议室转向了朋友圈、短视频和评论区。群众在哪里,干部就该跟到哪里。网络评论不仅是群众的“出声筒”,更是治理的“智囊团”。面对球迷的流量和期待,常州没有停留在口号式的欢迎,而是迅速响应、落地为实,体现出这座城市接得住流量、更接得住建议的底气与诚意。

苏超联赛的热度与草根属性,让无数网友参与其中,也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压力测试”,更是“群众路线”的试金石——常州没有躲在“流程”后面,更没有消极“挂起”,而是主动亮相、快速响应,这种不摆烂、不推责的治理态度,和常州队场上拼尽全力,拼到“无能为力”的精神何其相似,都是在“真诚处见精神”。

这次常州市长亲自“下场”,在评论区“回复问题、解决问题”,正是用行动诠释了“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的深刻论断。积极回应网上民意,不再将网友视为“键盘侠”,而是看作一个个有情绪、有诉求、有期待的具体个体。

然而,现实中也并非都是如此理想。一些单位在面对舆情时,仍然习惯性“发通稿、贴声明”,却鲜少真正去评论区看看,群众到底在担心什么、反对什么、渴望什么,最后让舆情通报变成了“次生舆情”,让公信力陷入恶性循环。其实,只要在评论区多一些共情、多一点真诚,甚至再多一点“自嘲”与“自黑”,反而会让坏事变成好事,赢得广大网友的理解与支持。

过去我们常说,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走访群众。这个“基层”,在今天,已经不仅仅是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也包括了线上的“云基层”。评论区,就是新时代最生动、最鲜活的“民情日记”。在这里,网友不再是抽象的符号,他们是有血有肉、带着具体问题和想法的普通群众。从评论中找问题、从点赞里看民意,从私信里听建议,这是一种全新的“群众路线”,也是一种更高效、更精准的“深入基层”。

可喜的是这种网络空间的“群众路线”已经成为共识。近年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汲取各方智慧,国务院推出“@国务院 我来说”广征民意,到各级政府陆续开通“网友留言板”“在线问政”等互动渠道,越来越多的政务工作充分听取网络上的诉求与反馈。

一句“正在安排”,可能胜过千言万语;一次“置顶回复”,也可能激起一座城市的集体好感。所以,别再轻视评论区,它正在成为新时代群众路线的主战场,谁能真正“走进去、听进去、做下去”,谁就能赢得人民群众最真挚的点赞。

毕竟,在这个人人皆可发声的网络时代,真正的“高赞之城”,不是刷出来的,而是在评论区,通过一个个真心、耐心与细心的“回应”互动出来的。(范杰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