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06:52:00
近些年,我国煤电行业经历了大刀阔斧的优化提升。从超低排放改造到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再到低碳化改造,煤电机组的能效提升、灵活性增强和环保水平优化成果显著。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再次将煤电推到了改革升级的聚光灯下。为何在既有成果基础上仍需进一步升级?新一轮行动又该如何科学推进?
作为我国基础性电源,煤电在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方面发挥了“顶梁柱”和“压舱石”作用。考虑到煤电是能源领域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以及能源转型的需要,我国近年来积极推进煤电机组转型升级。全国八成以上煤电机组进行了节能改造,九成以上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近3亿千瓦煤电机组实施了灵活性改造,实现了在额定工况下有效降低供电煤耗的阶段目标。一系列改造让煤电“老树发新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能源转型的深入推进,对煤电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煤电不仅要自己跑得稳,还得随时给新能源“救场”。截至2024年,我国新能源装机占比首超煤电与气电总和,能源转型迈过重要里程碑,但欠稳定的新能源发电加剧了电网调节压力,电力系统的游戏规则正在被改写。为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煤电机组频繁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传统“三改联动”虽提升了基础性能,但面对新型电力系统对调节速度、调峰深度的更高要求,仍需进一步挖掘灵活调节能力,保障能源转型和安全供应之间的平衡。
另一方面,“双碳”目标的刚性约束,需要煤电进一步降低碳排放。煤电碳排放总量大,2023年电力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43%。尽管“三改联动”有效降低了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但“按下葫芦浮起瓢”,煤电机组低负荷运行又导致煤耗攀升,抵消了部分减排成果。随着碳达峰时限迫近,须进一步推动煤电碳排放强度下降,并为碳中和预留改造空间。
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的深层逻辑,是让煤电从“稳定输出型选手”转型为“全能型运动员”。在充分衔接“三改联动”基础上,着眼于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推动煤电行业在清洁降碳、安全可靠、高效调节、智能运行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
高效调节是新一代煤电升级的核心目标。专项行动首次将供电煤耗、低负荷煤耗攀升幅度、深度调峰最小出力、负荷变化速率、一次调频、启停调峰6项指标打包考核。清洁降碳是新一代煤电升级的重要方向。专项行动积极推进现役机组实施低碳化改造,鼓励具备条件的新建机组同步实施低碳化建设。智能运行是新一代煤电升级的重要支撑。根据专项行动,新一代煤电应重点聚焦智能控制、智能运维、智能决策3个评价指标,全面提升煤电机组运行管理水平。
为推进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需多方协同打出“组合拳”。政策方面,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支持现役煤电改造升级机组、新建机组和新一代煤电试点示范机组与新能源实施联营,鼓励联营的新能源项目优先并网,为煤电升级提供政策保障和发展空间。资金方面,拓宽融资渠道,优化投资循环机制,解决煤电升级改造资金难题。技术创新方面,产学研用各方需紧密合作,集中力量攻克煤电灵活性提升、低碳化改造、智能运行等关键技术,研发新装备、新工艺,推动煤电技术迭代升级。
新一代煤电升级绝非简单延续过往改造路径,而是一场从功能定位到技术体系的系统性革命。它既要“破”除高碳锁定效应,又要“立”起灵活、高效、清洁的新型煤电生态。这一过程中,需平衡短期保供与长期减碳、企业效益与社会责任、技术理想与工程现实的多重矛盾。通过专项行动,煤电行业将更好适应新型电力系统需求,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作者:王轶辰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