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0:07:00
贵州省工业发展态势良好。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个大类行业中32个实现增长。工业投资增长11.3%,占比达近十年最高。“六大产业基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比达82.1%,增加值增长9.7%,有力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延链强链,化工、有色等行业增加值快速增长。“电动贵州”建设加快,新能源电池材料、汽车等产业发展迅猛。企业效益持续改善,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国,利润率达12.95%。
同时,科技创新赋能,特色产业集群也在逐步壮大。贵州省应结合大数据、白酒、能源等优势产业等自身资源禀赋和生态保护需求,通过法规创新推动工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转型。同时,政策制定需注重可操作性,加强部门协同与市场反馈机制,确保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一、贵州省工业体系建设法治保障现状
在推动工业体系建设进程中,法治保障至关重要。近年来,贵州省围绕工业发展积极开展法治建设工作,在政策法规、执法监督、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在不断探索与完善,以适应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一)政策法规建设逐步完善
贵州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围绕工业领域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为工业体系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框架和政策支持。如《贵州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从政策扶持、融资促进、创业创新等多方面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有助于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完善工业产业链条。为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出台《贵州省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实施细则》,明确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培育要求、创建程序和动态管理等内容,引导工业企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在2024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七部门联合发布《贵州省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制定分阶段目标,提出推动先进设备更新、加快推进数字转型等重点任务,为工业升级改造提供政策指引。
(二)执法监督工作有序推进
在工业领域执法监督方面,贵州省不断强化监管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对监管事项实行清单管理,印发重点监管事项清单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并制定年度抽查计划向社会公布,利用贵州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开展抽查工作,确保监管过程公开透明、全程可追溯。
(三)营商环境法治化持续优化
贵州省高度重视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建设,多部门协同发力,采取多项举措为工业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大力压缩行政审批办理时限,精简申请材料,推进“全省通办”“跨省通办”,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和质量。惠水县通过明确办事人员、完善办事指南、压减工作流程等措施,推进政务大厅“一窗通办”改革,方便企业办事。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工作,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制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平竞争审查办法》,严格履行公平竞争审查程序,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开展“送法进企业”等活动,加强对企业的法律服务和法治宣传。贵州省组织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公共示范平台累计开展政策入企3.8万余户,为企业提供政策指导和法律服务,增强企业依法经营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二、贵州省工业体系建设的法治保障存在的有待提升之处
尽管贵州省在工业体系建设的法治保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法规政策的时效性与精准度、执法监督的协同性与深度、企业法治意识的提升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一)法规政策方面
部分法规适应性不足,虽然有一些与工业相关的法规,但随着工业快速发展和新技术、新模式的涌现,如在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等领域,部分法规条款可能滞后,无法完全适应新情况、新问题。绿色发展与环保法规方面,传统煤炭、化工等高耗能产业仍占一定比重,碳排放和生态保护压力较大的问题。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处于成长期,但产业链条较短,研发投入不足。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方面,中小企业存在着融资难、抗风险能力弱,市场准入存在隐性壁垒的问题。
(二)执法监督方面
一是执法力量不均衡,在一些偏远地区或新兴工业区域,执法人员数量和专业素质可能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工业企业日益增长的监管需求,导致执法力度和效果受到影响。二是执法标准存在差异,不同地区或不同执法部门在工业领域的执法标准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影响了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也给企业带来了困惑。
(三)企业法治意识方面
一是法治培训针对性不足,对工业企业的法治宣传培训往往侧重于通用法律知识,针对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竞争等方面的针对性、实用性培训相对较少。二是企业内部法务建设薄弱,一些中小企业由于成本、意识等原因,内部法务制度不健全,缺乏专业的法务人员,在合同签订、风险防控等方面存在较大隐患。
(四)法治保障机制方面
一是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工业法治建设协调机制在实际运行中,可能存在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协调不及时的问题,导致一些重大法治问题难以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二是纠纷解决效率和效果需提升,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实践中还存在衔接不够紧密、运行不够顺畅的情况,部分工业纠纷的解决周期较长、成本较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三、关于贵州省工业体系建设的法治保障意见与建议
(一)完善法规政策体系
一是制定更严格的工业污染排放标准,明确企业减排责任。推动碳交易地方立法,完善碳排放核算与监管体系。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如光伏、风电)的补贴法规,支持绿色技术研发。二是出台产业链协同发展条例,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形成配套合作。设立省级工业技术研发基金,通过税收优惠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制定数字经济专项法规,明确数据安全、共享与产业化应用的规则。三是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法规,推动政府性担保机构覆盖更多行业。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明确工业项目落地的时间节点和责任主体。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提供场地、税收和知识产权保护支持。
(二)加强执法监督管理
一是规范执法行为,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工业领域执法流程、标准和裁量权,制定并公开不予处罚、从轻处罚等“五张清单”,推行柔性执法。二是强化执法监督,建立健全工业执法监督机制,加强对执法部门和人员的监督检查,利用贵州省执法监督分析平台,及时发现和纠正执法不当行为。三是开展联合执法,针对工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跨部门事项,组织多部门联合执法,形成执法合力,提高执法效果。
(三)增强企业法治意识
一是开展法治宣传培训,深入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针对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问题,组织专题培训和讲座。二是推进企业法治建设,引导工业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法务制度,鼓励企业设立法务部门或聘请法律顾问,提高企业依法经营和风险防范能力。三是建立案例指导制度,收集整理工业领域典型法律案例,发布案例指导,为企业提供参考借鉴,帮助企业避免法律风险。
(四)强化法治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协调机制,建立由政府相关部门、司法机关、企业代表等组成的工业法治建设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业体系建设中的重大法治问题。二是完善纠纷解决机制,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建立多元化工业纠纷解决机制,快速、高效解决工业企业纠纷。三是加强法治人才培养,加强工业领域法治人才培养和引进,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培养既懂工业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法律研究所)
来源 贵州法治报
作者 王向南
编辑 王杏
二审 张谌
三审 范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