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黄河文脉润济阳:文化赋能济阳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16:04:00    

在黄河之滨、济水之阳,一座将历史文脉与现代活力深度融合的城市正书写着文化赋能的新篇章。

近年来,济阳区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济阳@黄河”文化品牌为引领,深挖地域文化资源,创新文化表达形式,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在文化强区的道路上踏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深挖文化内涵,筑牢文化根基

济阳依托60余公里黄河岸线与千年历史文化积淀,通过考古发现、学术研究等举措,让文化活在城市的血脉里。

在刘台子西周遗址,2000余件青铜器、玉器的出土揭开了逄国神秘面纱,其中俏色玉鱼鹰被收入多部艺术辞书,成为黄河文明的实物见证。三官庙汉墓博物馆通过全息投影复原汉代建造场景,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东汉豪门的生活密码。卢氏旧居的修缮工程则以BIM技术校准梁架,让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群重焕生机,成为南北文化交融的活态标本。

学术研究的深度决定文化挖掘的高度。济阳联合山东大学建立儒学与黄河文化研学基地,开展系列主题文化创作活动,将地域历史文化挖掘与传承推向新高度。此外,成立济阳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促进会,对济阳闻韶文化、非遗等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阐释。其中济阳地域历史文化研究文丛第一部《千古一脉闻韶台》通过系统梳理孔子闻韶文化,将珍贵史料与最新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光大了闻韶文化的核心内涵与人文精神。当前正在撰写的《北纬37度线上的济阳》《济阳文脉》等书籍注重对历史细节的挖掘以及对济阳地域文化魅力的展现,将成为传承济阳文化的重要载体。

打造文化精品,展现文化实力

济阳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以高质量文艺作品彰显文化实力。作家齐建水的《粮安天下》入选济南市“海右文学”精品工程,作家鞠慧的《大河儿女》入选百道好书榜、“黄河滩上四季歌”系列《黄河滩上四季歌1:春雷轰隆隆响》成功入选探照灯童书榜6月原创童书和绘本……多部作品为时代存照,展现出济阳文学创作的深厚功底。

与此同时,济阳在音乐、舞蹈、戏剧等领域同样成果丰硕,音乐快板、新创舞蹈等作品不断涌现。6月27日,区文化和旅游局精心打造的“法治引领新风尚移风易俗筑文明”2025济阳全民文化艺术季暨“财缘宝杯”群众性小戏小剧擂台赛成功举办,线上累计观看突破2.5万人次。这些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济阳人民的精神风貌,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济阳文化的影响力。

济阳还精心培育壮大“济北手造”品牌,建成“山东手造”济北展示体验中心,实施“传统工艺+”创新行动,大力推进传统手工艺及文创产品创作,创新研发出“黄河五彩陶瓶”和12类石渡陶系列饮具。目前,龙格黑陶和鲁嫂钩绣10余件手造作品成功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产品,实现了省级项目零的突破,“济北手造”美誉度与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

传承红色基因,丰富文旅活动

为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区委党史研究中心与仁风镇联合打造“鏖战黄河边信仰弥且坚——八路军鲁北大捷与杨忠县旧址红色教育展厅”。该展厅共680平方米,分为“谋划通两区,济阳工委建;四下清河区,黄河两岸通;风急水流湍,热血荐轩辕;三边县建立,两岸保畅通;建立杨忠县,战略大后方”五个板块,借助海量图文史料与场景复原,生动再现济阳人民波澜壮阔的抗战历程,让来访者沉浸式感受先辈的热血豪情,在传承红色基因中,让红色文化成为济阳人民的精神坐标。

红色文化还与文旅深度融合。济阳打造“信仰永续——红色精神研学之旅”精品研学路线,串联起济阳第一党支部红色教育基地、济阳博物馆、吴寨村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在济阳第一党支部,聆听“星星之火”如何燎原;深入济阳博物馆,凝视抗日铡刀,缅怀先烈事迹;走进吴寨村,踏上情景再现的长征路,感悟信仰的重量,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红色接力。研学活动让红色教育从静态参观变为动态参与,从知识灌输转为情感共鸣,成为锤炼意志、厚植家国情怀的生动课堂。

济阳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还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

记者:王静静 编辑:韩璐莹 校对:汤琪 通讯员:杨菲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