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博日历丨7人组团出道 2000年前的“秋日音乐会”开唱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00:18:00    

来源:【中国文物报】

丝竹相和,执节者歌

7人组团出道

载歌载舞亮相秋日音乐会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相和歌俑

01

@所有人

汉代版“乐队的秋天”正式开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把耳机调到“汉代”模式

跟随这组出土于河南济源泗涧沟汉墓的乐俑

一秒闪回2000年前的live house

汉代版“乐队的秋天”正式开唱

△图片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宝档案》

《宋书·乐志》中记载

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一句话划重点:

就是主唱自己打节拍

乐队全程“丝竹”即兴伴奏

这种表演形式便被称为相和歌

济源泗涧沟汉墓出土的这组陶乐俑共7人

专家推测

最高的陶俑应是乐队的指挥

两个矮小的陶俑为侏儒俑

他们伸展双臂,仰面而歌

△图片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宝档案》

另有四个人跪坐在地上

其中一人正在演唱

△图片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宝档案》

其他三人为乐手

1人吹埙、2人吹排箫

△图片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宝档案》

专家介绍,吹排箫的陶俑手中

应有一种类似拨浪鼓的乐器鼗(táo)鼓

遗憾的是,经过漫长岁月

陶俑手中的鼗鼓已经腐烂了

△图片来源:成都博物馆原创大展“锦城丝管:和合共鸣的音乐成都”

这组“汉代乐团”

“丝竹相和,执节者歌”的演出现场

直接做成了永不落幕的定格动画

让我们得以见到汉代版秋日音乐会

02

从街头歌谣到宴会歌舞

相和歌发展史你了解吗

相和歌从劳动号子

发展为唱跳兼具的表演形式

一路迭代升级

堪称汉乐府顶流

△图片来源:成都博物馆原创大展“锦城丝管:和合共鸣的音乐成都”

早期的相和歌是北方流行的民间音乐

是劳动人民在舂米、夯土、筑墙时的BGM

他们“随手”抄起一件工具打下去

便有了节奏

当时人们把只有单音清唱的模式叫作徒歌

有人帮腔的叫作但歌

加了丝竹管弦的乐器伴奏

成了“丝竹更相和的执节者歌”

相和歌的“成长史”

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①清唱

无伴奏、纯人声,街头即舞台

②帮腔

观众齐唱副歌,互动感拉满

③唱跳

加入舞蹈、丝竹乐队

直接开启大型live house模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经过不断升级

相和歌从街头传唱的歌谣

排演成瑰丽多变的长歌

最终成为汉乐府音乐

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乐种之一

03

唱跳俱佳

他们是汉代最会摆pose的“乐团”

这组陶俑为灰陶质地

表面保留部分彩绘痕迹

造型比例协调,人物动态鲜明

三人仰面、双手高举

呈“引吭高歌”状

简直就是0.1秒的“神级抓拍”

△图片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宝档案》

工匠在制作陶俑时

更是只用几刀便开启了“表情特效”

眉、眼、口精准拿捏“唱到高音”的夸张瞬间

完美诠释“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图片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宝档案》

两汉时期的陶俑

在继承春秋战国和秦朝陶塑风格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细节刻画

这一时期出土的陶俑

大多形象生动逼真

有着鲜明的写实风格

正因如此,这些陶俑真实反映了

当时人们生活的场景和细节

相和歌俑表现的正是汉代艺人

表演相和歌时的场景

相和歌俑不仅还原了“人声即乐器”

也让“相和”之声在历史长廊里回荡

2000年后

人们隔着玻璃与陶俑对视

仿佛是在聆听华夏初音

来源丨央视新闻客户端特别鸣谢丨河南博物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河南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编辑:钱炳彰

校对:雪晓楠

审核:耿 坤

监制:李学良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本文来自【中国文物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