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8:50:00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评论员 芦静
4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报道《20多年,种出又一个塞罕坝》,讲述河北丰宁千松坝林场植绿超百万亩,筑牢京津生态屏障的故事,引发广泛关注。
历史上的塞罕坝,曾是水草丰沛、森林茂密、鸟兽繁集的皇家猎苑,但由于种种原因,逐渐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荒漠。新中国成立后,三代塞罕坝人艰苦创业、接续奋斗,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千松坝林场云海绵延(无人机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社
1999年,河北在张家口、承德两地启动“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建设工程。20多年来,作为“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的建设工程之一,千松坝林场快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续写塞罕坝的绿色传奇。
然而,千松坝林场的建设并非坦途。曾经,那里是“黄沙埋墙、河干草枯”的沙化重灾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治理区与人类居住区“犬牙交错”……面对重重困难,林场建设者们没有退缩,逐渐形成股份制造林模式,即农民、村集体、国有林场和国有牧场出地,千松坝林场通过争取项目与其合作造林,双方实行共造、共管、共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这种模式,20多年来,千松坝林场在滦河、潮河源头所在的丰宁坝上和接坝地区,逐步绿化了9个乡镇约4000平方公里范围,共完成工程造林116.09万亩。同时,百万亩林海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构筑起京津北部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带动百姓致富增收。
村民说:“我和老伴每人每天赚150元,就在我家门前和周边大山上种油松、杏树,荒坡一点点变绿,收入也多了。”游客说:“躺在大草原的山坡上,仰望云卷云舒,眺望远处林海,好不惬意。”相关负责人说:“实现了‘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为当地增资源拓财源’的项目建设初衷。”
从塞罕坝到千松坝,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中国人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荒漠与绿洲之间,书写着感天动地的生态史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这场“绿色接力”,蕴含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充分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带动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生态建设和保护的行列。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全面施策、全力推动,更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的精神传承。所谓事在人为,荒漠无际、寸草难生的土地,因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上演“绿色奇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建设者,因为共同的坚守,靠着林子挣上了“呼吸”钱。
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近年来,河北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全省以更大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实举措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以更高标准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奏响一曲昂扬奋进的新时代绿色交响。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有不少难关要过,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厚“绿色家底”,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要一代接着一代把绿色“接力棒”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