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08:41:00
“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对上海发展寄予殷切期望。当天,他来到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同现场青年创新人才亲切交流时专门谈到,“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寄希望于年轻人。”
总书记温暖有力的叮嘱不仅深深鼓舞了在场青年,也让广大教育工作者为之振奋。连日来,上海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大家纷纷表示,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上海进展显著,这更像是这场科技革命长跑的“发令枪”。要赢得这场创新长跑,关键在于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上海有信心、更有决心培育更多青年科创人才,跑好这场“马拉松”,传好历史接力棒。
抢抓机遇,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当前,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想要抢抓历史性机遇,离不开前瞻性布局。教育不仅要想在前头,更要赶在前头,加强人才培养。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周亚明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引领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迭代周期大幅缩短,迫切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和科研范式变革,把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精准开展“一校一策”综合改革,促进学科专业布局紧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人才供给匹配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所需;要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率先实施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科学智能(AI4S)推动高校科研范式变革;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基础研究新型高地,产教研联手实施有组织、建制化科技攻关,依托14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强化成果转化、中试熟化,培育科技创新“核爆点”,为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有力人才和科技支撑。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表示,华东师大将全力抢抓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机遇,进一步强化以国家战略急需牵引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在持续加强教师教育、教育研究与文理基础学科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加快布局量子科学与技术等未来学科,建设空间人工智能、智算药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新兴学科,同时大力推动AI赋能所有学科转型提升,以及教育教学方式、科学研究范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胜表示,作为以城市命名的大学,上海大学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锚定学校事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以硬核科技服务国家高水平自立自强,引才汇智,打造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强磁场”。当前,以王兴兴校友为代表的上大师生,正加速前沿科技的商业化进程,为产业创新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上海高校要以更大力度的改革、更高质量的发展,回答好‘强国建设和科创高地建设,高校何为’的时代命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谈到,学校正加快构建“随产而动,随需而调”的“学院—专业—课程”动态调整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把传统以学科体系为主的培养方式转变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让学科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共生共荣。
创新策源,推动更多原创成果转化落地
“模速空间”是上海市打造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专业孵化和加速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到上海考察,来到这个刚成立一年多的创新生态社区,指向明晰。近年来,上海树立科技发展“排头兵”意识,大力发展科技产业,以科技发展赋能时代发展,推动“模速空间”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落地运行,设计研发出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高校,正是推动创新成果落地的重要智慧引擎。
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教授邱锡鹏长期从事大模型研究,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对人工智能和大模型产业的关注令他心潮澎湃。“我们将更加努力,在人工智能基础创新方面持续突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上海健康医学院,青年教师周亮所在的上海市智能医疗器械与主动健康协同创新中心,眼下正携手巴尔干半岛多国开展“人工智能+”医疗健康领域的合作,围绕人才培养、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工作,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创能级和发展水平。“未来,我们将以总书记的讲话为指引,坚持将医疗健康全链条科技创新发展作为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发力点,加快推动科创成果转化落地,争取为建设健康中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年轻一代的贡献。”周亮说。
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谭帅表示,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反哺教学,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化工、机械、生物医药、材料等多个领域,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提供智能化方案。
东华大学近年来大力推广人工智能教育,将前沿技术融入课堂,并通过“专业+AI”模式推动纺织、材料等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启发青年学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2级研究生姜龙翔与同学们参与义务维修服务队、乡村振兴IT帮扶等项目,在实践中用代码传递人文关怀。“未来,我们将以总书记的嘱托为指引,既夯实算法与系统设计的‘硬实力’,又锤炼服务国家需求的‘软情怀’。”
在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教授陈新军的团队中,90后、00后占比已超八成。近年来,这支年轻的团队先后研发了世界首款智能软体仿生鱼“文鳐”、全球首款柔体智能仿生金龙鱼“金鳞”、我国首个金枪鱼智慧渔情预报系统“海鹰AI”以及“基于国产自主AI芯片的柔鱼渔场边缘预报平台—敖芯1.0”。陈新军表示,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团队将进一步推动渔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加快智慧渔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创新突破,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赢得“长跑”,着眼长远培育人才
“我们正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正是年轻一代展示才华、大显身手的好时候。”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人工智能是年轻人的事业,年轻人是这场创新长跑的核心动力。”上海财经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崔万云感慨,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必须着眼长远。对财经类院校而言,既要发挥财经特色,也要超越财经局限。教师既要培养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挖掘更深层经济规律、创新金融工具,也要着力培养学生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大模型等核心技术领域的能力。“我们将努力培养更多具备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青年才俊,为赢得这场人工智能的世纪长跑贡献力量。”
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表示,教育管理者要加快人工智能在中小学的普及、发展和应用。一方面要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推动教育的智能化改造;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爱好与创新创造力,推动技术进步。当前,宝山教育通过培养小学生人工智能兴趣和感知、初中生应用能力、高中生创造能力,一体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始终锚定‘教育强国,育人为要’的根本遵循,着力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双向赋能。”徐汇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姚黎红表示,徐汇区是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试验区和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将充分利用这些“区位优势”,赋能课堂提质增效、育人方式变革、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以及教育治理和决策。
作为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试验区,虹口区将青年教师培养作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关键抓手,创建各种平台激发青年教师的创新活力。虹口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教育局局长孙磊说,未来三年内,虹口区计划实现人工智能素养培训全覆盖,培育80%的教师具备人工智能应用能力,10%以上的教师掌握高级教育智能体创制技术,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注入澎湃的年轻动能。
原标题:《为“年轻的事业”注入澎湃动能!上海教育系统努力培育青年人才,赢得创新长跑》
栏目主编:樊丽萍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文汇报 吴金娇 储舒婷 张鹏 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