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骁骑校:写作是我来到这世上的使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5:53:00    

下一站,彭城广场。这句像极了地铁报站的话,是江苏省网络作协副主席、徐州市作协副主席、网文头部作家骁骑校新书的名字。

在这部仅20余万字的小体量网文著作中,骁骑校以“穿越”的形式,精细刻画了明末清初、淮海战役和当代三幅生活画面,描摹了很多升斗小民。书中,他甚至将另一位徐州当红作家“外卖诗人”王计兵也写了进去。

两位当红作家的梦幻联动

“最重要的驱动力是为家乡著书立传。”说起《下一站,彭城广场》这部新书的写作缘起,骁骑校说。此前他曾为现在生活的城市、被他视为第二故乡的上海写过一本书,《长乐里:盛世如我愿》,反响不错,于是就想着为真正的故乡徐州也写一本。

骁骑校生于徐州市区,在徐州生活、工作了三十多年,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下一站,彭城广场》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讲的是明末小民的悲欢离合,体现的是承诺与守护;第二个故事讲的是淮海战役时期城市平民阶层的爱恨情仇,表现的是勇敢与善良;第三个故事是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与工作,蕴含的是责任与担当。

孤独的酒精依赖者徐良、以磨豆腐为生的孤儿寡母六娘与徐徵、驿卒老马,地铁站务员李可健、地下交通员彭秀章、装卸工小包、单亲妈妈韩霓和她患孤独症的儿子韩轩……在彭城广场站这个地方,分处于三个历史时代的他们,生活轨迹悄然交汇。

徐州历史上名人辈出,也有许多帝王将相,为什么会想到为平凡人立传画像?骁骑校说,很少有人书写升斗小民、贩夫走卒。所以他想写。

小说中有一位叫王亚军的人物,是一名快递员,爱写诗,因为坐标设定为徐州,让人不禁联想到爆红的外卖诗人王计兵。骁骑校表示,外卖小哥、快递小哥、代驾司机,都是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所以,在书中一定会有他们的位置。

而在认识王计兵之前,骁骑校就曾读过他的诗《赶时间的人》,“我朋友向我推荐的,读了之后特别感动,2023年8月,我还在一档节目上背诵了这首诗。后来也读到了他的人生故事。”

在一个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骁骑校与王计兵才第一次见面。“在塑造外卖员角色时,我基本是按照王计兵的故事来写的,只是把他的年龄降到二十五六岁的样子”。在书中,王亚军爱写诗,早年干过建筑工人,老婆是个保姆,一家人努力在城市扎根。“我还为他设计了一个爷爷的角色,那是对他的写作产生重要启发的一个人。我还写到他的家乡叫小王庄,后来我才知道,他的家乡就叫王庄村。”不能不说,这是“命中注定”的缘分,而更巧的是,王计兵上一本诗集《低处飞行》,和《下一站,彭城广场》的责编是同一个人。

骁骑校知道,王计兵写了几十万字的小说,被他父亲一把火烧了,所以他“希望有机会和王老师一起参加文学活动,探讨诗歌与文学,最好能唤起王老师尘封已久的小说写作的梦想”。

满满的徐州元素

《下一站,彭城广场》的故事发生地被设置在徐州,文中满满的徐州元素:文庙、云龙湖、风化街;盐豆子、烙馍、羊肉串,当然少不了的还有地锅鸡;在叙事中,骁骑校还穿插了徐州本地方言。他想将他对这座城市的记忆——美食的、历史的和文化的,都融入这短短的20万字里。

书中有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徐州。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以徐州为中心展开。以此为故事背景,应是题中之意。然而,为什么会选择将其中一个故事背景设置在明末清初?骁骑校说,这个故事的灵感源于彭城广场下面的城下城遗址博物馆。

史籍记载,明天启四年(1624年),“河决魁山东北堤,灌州城,城中水深一丈三”,“官廨民庐尽没,人溺死无算”。崇祯年间,在沙荒的废墟上徐州府城得以重建。因为城郭、官署、街坊及各主要设施,都在原址按照原来的规模和形式建造,所以出现上下两城叠合的奇观。

在彭城广场城下城遗址内,一段几十米长、保存相对完好的明代“北门大街”,让骁骑校感受到了400年前徐州城鲜活的生活气息,“当看到铁匠铺和豆腐坊的遗址时,脑海中很自然地就孕育出一个关于他们的故事:豆腐坊主和铁匠铺老板,他们的后人又在这片被水患淹掉的城市上重新建立起家园。我觉得这个特别值得书写。从汉朝到到明朝,徐州下面有很多层,城垒城,城叠城。每一次被大水淹没,徐州人都会在原址重建。我觉得这种坚毅的品质是值得去歌颂。”

对他影响很大的三部作品

骁骑校爱读书,很早就发现自己有写作才能。但前网络时代,“顶多写个作文被老师夸一夸,写小说也根本没有出版途径”。

在漫长的阅读生涯中,骁骑校说,有三位作家的作品对他的影响巨大。

九岁的时候,骁骑校读到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故事,“就觉得这本书和我之前看的抗日题材怎么不一样,他以土匪余占鳌为主角,故事的写法也前所未有,特别新鲜。他在我心中种下了讲好看的故事的种子”。

十六七岁时,骁骑校读到了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他的文字简洁有力,却又能呈现出强烈的画面感,故事结尾,那种落寞感扑面而来,“虽然当时我还不太清楚他想表达的是什么,但是那个氛围已经传递到我心里。”也是这部书让他萌生了想去写一本小说的念头。

第三个对他产生影响的人是弗雷德里克·福赛思,他写过一部《战争的猛犬》,后来被改编为电影《野鹅敢死队》。“《战争的猛犬》和现在的网文特别像,后来我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向他做了致敬”。网上曾一度流传“刘子光”为非洲军阀策划战斗的故事,这其实是流量博主为了搏眼球的二次创作,“刘子光”这个人物来自骁骑校对福赛思的致敬之作《橙红年代》。

但因一些变故,爱读书的骁骑校十八九岁就踏入了社会,各种工作都尝试做过,借着工作的机会,他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地方,现在回想起来,“这段经历对我的创作反而有很大帮助”。

2007年,骁骑校30岁,有一段时间没有工作,他开始尝试网文写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橙红年代》《国士无双》《匹夫的逆袭》等作品风靡网络。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第二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网络文学新人奖、第二届上海天马文学奖、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等奖项一一被他斩获。再后来,他进修了大学,算是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去年还拿到了二级文学创作职称,如今,他已是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我常常想,如果2007年那个夏夜,我没有在键盘上敲下第一个字,而是去找了另一份工作,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我设想过很多场景,住什么房子开什么车,和什么人生活在一起,但最终我忽然明白,即便2007年我没有踏入这条河,那么2008年、2009年,我总会踏进来,只是时间早晚而已,这是一个必然,是我来到这世上的使命。”骁骑校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盛媛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