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1:14:00
崖柏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是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曾一度被宣布“野外灭绝”。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团队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在2021年终于实现了崖柏的规模化人工繁育,为我国在海岛及贫瘠地区植被恢复提供了新路径。
从2023年开始,保护区陆续在全国13个省市的典型气候区域建立了36个试验点,开展崖柏的适应性栽培。
山东长岛作为最东端的海岛崖柏试验基地,陆续种植了1300多株崖柏苗。历经了18个月的海岛生活,这批跨越2000多公里的“移民”能否在长岛扎根呢?
今年3月,重庆雪宝山保护区的科研人员了解到,之前移栽到长岛的1300多株崖柏苗有部分死亡。3月26日,他们带着50株用于补种的崖柏苗,前往山东长岛。
科研人员经过2000多公里的跋涉,终于到达长岛。暮春时节的长岛,恰遇寒潮,气温骤降至2℃,移栽的崖柏苗能适应这样的气候吗?
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主任 于国旭:西北风特别大,而且风里还夹杂着盐分。海水的盐分也落在这,土壤的土质也非常贫瘠,土很少、石头多,种活这个树很不容易。
从2023年11月开始,重庆雪宝山保护区科研团队与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合作,在挡浪岛、北长山岛、大钦岛设立了5个试验点,栽种1至6年生的崖柏苗共计1300多株。经过科研人员查看,每个试验点都有崖柏苗死亡,特别是1年生的幼苗,死亡率达到了50%。
除了部分年仅1岁的弱苗出现死亡,2至6年的健壮植株也未能幸免。
崖柏的育苗袋,是可降解无污染材质做的,这些在南方地区3个月就能自动降解的育苗袋,在海岛过了18个月后,依旧完好。科研人员判断,“闷根”是导致崖柏苗死亡的主要原因。
除了部分年仅1岁的弱苗出现死亡,2至6年的健壮植株也未能幸免。
崖柏的育苗袋,是可降解无污染材质做的,这些在南方地区3个月就能自动降解的育苗袋,在海岛过了18个月后,依旧完好。科研人员判断,“闷根”是导致崖柏苗死亡的主要原因。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 杨泉:如果根没有发出来,它的叶子又多,它需要的养分和水分也多,就会供应不上。在南方地区,这种袋子会降解得很快。但是在北方地区,因为整体干燥,这个袋子会降解得比较慢,适应性栽培本来就是一个新的东西,在各个地方不同的试验,它会有不同的要求。
“植物大熊猫”扎根海岛 保存率超预期
科研人员发现,尽管有部分崖柏苗遇到了育苗袋束缚导致闷根的问题,但多数植株还是经受住了海岛特有的强风、高盐分的考验。这些被自然筛选的崖柏小苗,潜力十分惊人。
长岛山地广布,但淡水资源匮乏、土地贫瘠,树种生活在这里还会受海风、海水侵蚀,所以能在这里存活的树种十分有限。经过科研人员初步统计,1年生的崖柏幼苗保存率在50%左右,而2年生、4年生和6年生的保存率都接近80%,远远超出了大家的预期。
长岛作为首个海岛崖柏试验点,工作人员也一直悉心管护,定期除草浇水,并设置防护措施,避免幼苗遭到动物或人为破坏,并进行数据监测。
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主任 于国旭:这边风比较大,又比较干旱、土少,崖柏在这活着不容易。这个树种如果能铺开的话,在大海的岛屿中间,崖柏落地,确实很有意义。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 杨泉:目前这种成果还是让我们感到很欣喜,也代表着崖柏可以在这个地方,把适应性栽培试验继续扩大规模,为最后能够把崖柏引入这些海岛,进行生态治理、生态修复,奠定坚实的基础。
崖柏苗优中选优 扩展栽培试验基地
除了山东长岛,科研人员也统计了其它地方崖柏移栽的保存率。在西藏昌都的干热河谷地区、内蒙古包头的荒漠化地区、云南高黎贡山的石漠化地区,还有甘肃宁县的黄土高原的迁徙区域,从崖柏移栽至今,最短的8个月,最长的已经2年多了。这些地方崖柏苗的保存率分别为55%、75%、90%、70%。科研人员调查发现,除了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和日常管护上的差别外,苗龄越大的崖柏苗保存率越高,并且相同苗龄的崖柏苗也存在个体差异。
在山东长岛,3年以上的健壮苗保存率可以达到80%以上,而1年生的崖柏苗则在50%左右。从今年开始,保护区开始对适应性栽培试验的树苗进行优化选择。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 邬黎:树苗的选择,我们都会选择三年以上的苗龄,它的木质化程度更高,根系更加发达。
此外,科研人员还发现,相同年份的崖柏苗抗逆性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2024年夏季,重庆遭遇持续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繁育基地里的崖柏,有部分叶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灼伤。
为此,从去年秋季开始,科研团队将这一类别的崖柏进行选优,作为在生态脆弱地区开展适应性栽培树苗扦插、采穗的母树。
同时,今年春季,保护区还开启了崖柏的嫁接试验,将结实过的大树上的枝条嫁接到幼苗上,以缩短崖柏的结实间断期;将崖柏与侧柏进行嫁接,进一步提高崖柏的抗逆性优势。
目前,科研团队人工繁育的崖柏已达300余万株。今年,科研团队还将在新疆、贵州、河南、湖北等地增设崖柏适应性栽培试验基地,试验点从36个扩展至50个,持续探索崖柏在大规模生态治理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