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吕华:“希望用研究带来更多新材料新药物” | 校友回湘·杰出校友面对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6:10:00    

来源:【长沙晚报网】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炎炎

人物名片

吕华,湖南师大附中2002届校友,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合成化学、聚氨基酸的生物偶联、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等。曾获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学者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化学会高分子青年学者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

吕华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迪 摄

人物素描

从湖南师大附中校园到北大燕园,从国际奥赛金牌得主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吕华始终保持着对化学的热爱与探索,诠释着“科学服务生命”的信念。

湖南师大附中素以“金牌摇篮”闻名,其中化学奥赛团队至今已培养出9位国际金牌得主。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我们见到了2002年第34届国际中学生化学奥赛金牌得主吕华。

20多年来,吕华一直投身于高分子化学材料的研究,用科学回应真实世界的需求。

从桃子湖畔到未名湖畔,变化的是千里的地理距离,不变的是湖湘学子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梦想从桃子湖畔开启

“附中严谨的学风和开放的视野,培养了我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坚韧的品格,为我日后的科研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9年至2002年,吕华在湖南师大附中实验班求学,成为学校化学竞赛队的一员,接受了非常专业的竞赛训练。

吕华回忆:“我们的教练兼班主任是苏建祥老师,我们也是他带的第一届竞赛班。当时苏老师虽然年轻但化学知识渊博,他还有个特别神奇的本事,就是知道如何疏导学生们的压力,让大家在紧张的学习和竞赛训练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状态去积极面对挑战。”

2002年,吕华代表中国参加第34届国际中学生化学奥赛。这一年,中国队迎来了全员金牌,吕华的表现尤为出色,其成绩世界排名第二。“化学竞赛让我发现了自己对化学的热爱,坚定了未来投身化学研究的决心。”吕华记得,当年在师大附中的图书馆,他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鲍林的《化学键的本质》这本书看完后,心中是难平的震撼:“化学是物质科学的中心科学,具有创造新物质的神奇能力,我希望能用自己的研究为世界带来更多新材料、新药物,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

让每个分子都成为改善人类生活的希望

2002年,吕华被保送至北京大学。2006年,他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攻读博士学位,随后加入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他选择回到北大,组建自己的课题组,专注于高分子材料的开发与转化。

吕华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创造新的可降解材料,解决困扰世界的白色污染和石油资源紧缺问题;二是创造新的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药中的运用,更好地帮助人类解决生命健康难题。十年来,他带领课题组取得了不少创新性成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保障国民健康作出科研贡献。

近年来,蛋白质药物在癌症、自身免疫病、血友病、糖尿病等多种重大恶疾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蛋白质药物容易引发病人免疫应答产生抗药物抗体(简称“ADA”),不仅会使药物失去效力,甚至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寻找新型低免疫源性抗生物污染高分子用于蛋白质修饰至关重要。吕华将研究对象聚焦于聚氨基酸这类可生物降解的合成高分子,为人们设计新一代低免疫源性蛋白质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化学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分子都成为改善人类生活的希望。”吕华曾在“杰出校友长沙行”活动中与长沙的学弟学妹们分享科研路上的点滴故事,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科学事业,为人类的进步贡献力量。

校友对话

长沙晚报:作为国际奥赛金牌得主,您能跟未来想走学科竞赛之路的孩子分享些经验吗?

吕华:学科竞赛的初衷是为国家发掘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方面的人才,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要基于兴趣去参加学科竞赛,不要因为过多的外界杂音或者一些功利性目的而去搞竞赛。对于已经走上学科竞赛的孩子,如果确定了自己的内心喜好,就应心无旁骛地为之奋斗努力。不管你未来的人生是否会继续在这个学科赛道、是不是会达到你的预期,参与学科竞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长沙晚报:对“校友回湘”您有何建议?

吕华:长沙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城市,对年轻人友好且具有吸引力。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湖南可以打造更多像长沙这样的城市品牌,放大城市魅力去吸引年轻人。

本文来自【长沙晚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