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汉口银行:"造血式"帮扶 助深山“土特产”变振兴“金钥匙”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4:43:00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冻青沟村地处汉江南岸,生态资源丰富。但产业发展面临“三难”困扰:一是山地陡峭、耕地稀缺,人口老龄化严重, 产业培育难;二是受南水北调生态保护限制,资源开发受限,资源转化难;三是地理位置偏远,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市场对接难。四年来汉口银行驻村帮扶注入460万元帮扶资金支持环境治理、民生改善和产业振兴,聚焦创新构建“技术链筑基、资金链活血、销售链通脉”协同体系,发展魔芋、菊花、中蜂三大产业精准破题,为520户村民打造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引擎。

三级服务网 让“石头缝里长金子”

"种魔芋?咱这石头缝里能行?"面对村民质疑,工作队三步破题:一是科学论证定心丸。三次邀请专家实地踏勘,认为该村的气候、土壤与生态环境,适合种植喜阴凉湿润环境、疏松肥沃土壤的魔芋。专家的建议破除了农户“种不了”的疑虑。 二是梯度培训强能力。构建"专家月理论指导+技术员周实操巡田+农户互助组经验共享"三级网络,创新"田间直播课"解决留守老人学习难。三是种源保障控风险。种子带病是种植魔芋失败的重要原因,工作队投入帮扶资金12万元,专门从“中国魔芋之乡”竹溪县采购7吨优质魔芋种,从源头上杜绝了劣质种苗隐患。四是激励机制添动力。推行"押金返还+达标奖励",种植成功、验收合格全额返押金,同时对亩产前三名每亩奖励200元现金。

四项措施梯次推进,村民种植热情高涨,纷纷把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林下路边零星空地也利用起来,种植面积从计划的20亩增加到30亩,种植面积超预期50%。春耕时节,村民们争分夺秒完成全部魔芋播种,为三年打造百亩魔芋产业链,最终将魔芋做成冻青沟村支柱产业奠定基础。

“四个兜底” 为村民打开增收新渠道

万事开头难,为了调动村民“第一次吃螃蟹”的积极性,工作队邀请专业人员在村党员群众活动中心举办“农业技术课堂”,现场教学菊花扦插技术,让村民们迅速掌握种植技巧,趁热打铁和村干部召开老庄、冻青、三岔三场"夜话产业"场院会。与村民围坐在一起用“土话”交流,收集113户需求建议。量身定制“四个兜底”措施确保种植菊花增产增收:一是技术保障兜底。在汉口银行与湖北东昌原有合作关系基础上,联系湖北东昌农业专家驻点传授菊花“扦插-覆膜-采收”技术,同时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协助流转5亩土地,在进村显眼位置建设菊花种植示范基地,引导村民边学边种,确保扦插成活率达到85%;二是生产资料兜底。运用帮扶资金采购优质种苗、底肥和地膜无偿配发,为菊农分担部分种植成本,降低试种门槛;三是产品收购兜底。按照每公斤胎菊鲜花8元价格,与东昌公司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让村民消除滞销顾虑;四是风险规避兜底。积极引入农业保险机制,如果农户因灾减产,每亩最高可赔付3000元,为菊农再系上保险“安全带”。

兜底措施落地,使菊花种植产业项目启动顺利。按照村民预约,2025年已运用帮扶资金订购10亩菊花种苗、底肥和地膜,为村民开辟了一条稳定的增收渠道。

品牌赋能 打通特产销售“最后一公里”

冻青沟有的是蓝天、青山、净水,中蜂养殖是适合该村大力发展的优势项目。近年来该村在发展中蜂养殖上虽做了一些探索,但存在“质优名不响、好卖量不大”问题。为推动该产业发展,工作队一方面邀请专业人员为村民传授中蜂养殖技术,提高产量效益,同时改进包装,在产品包装与销售上发力,通过改塑料瓶为玻璃瓶,重新设计标签和包装袋,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开展网络促销。通过拍摄养蜂纪录片,将蜂农 “割蜜”“摇蜜”场景制作成小视频,组织工作队员、汉口银行十堰分行员工在微信朋友圈、抖音平台等互联网平台广泛宣传,着力将 “冻青沟土蜂蜜” 打造成当地的知名品牌。两年时间平台点累计击量已超过5万人次,年产8千斤的产能能够借助网络实现产销平衡。

“三链”活水润冻青,精准滴灌绽“三花”。汉口银行驻村工作队通过“三级网络”“ 保底协议”“ 押金返还”等机制创新,实现帮扶从“给资源”到“提能力”转型,用技术链破解魔芋“不会种”、资金链缓解菊花“不敢种”、销售链解决中蜂“卖不出”,初步形成了产业互补、良性发展的新格局,为深山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