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6 20:06:00
在晋祠众多的历史古迹中,一块由唐太宗李世民于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亲自撰文并书丹的碑刻,成为晋祠博物馆的“镇馆之宝”。4月5日,中新社“东西问”栏目以《唐太宗唯一存世石碑蕴藏着何种治国安邦思想》为题,专访晋祠博物馆馆长郭保平,解读这块石碑的前世今生。
郭保平介绍道,《晋祠之铭并序》碑为唐太宗李世民撰写并书丹的碑刻,创作于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公元646年,李世民率军亲征高句丽,久攻遇挫,士卒寒冻,于晋阳休整,重游晋祠。他当时已48岁,遥想18岁时晋阳起兵,不禁感慨万千,于是亲撰铭文并刻石立碑。全文共计1203字,内容大体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兴邦建国”必须亲信贵族,以作辅弼。第二部分赞美了唐叔虞“承文继武,经仁纬义”的功德,称唐叔虞不愧是周室的栋梁,晋国的先祖。第三部分揭发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他认为唐室政权固然是天命所归,人心所向,但“克昌洪业,实赖神功”,能够得到今天的大业还有赖于唐叔虞的神灵保佑,为此刻石立碑,留下了这通代表他晚年政治思想主张和绝妙书法的千古名碑。第四部分祝“天地可极,神威靡坠,万代千龄,芳猷永嗣”。唐碑通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虞的建国策略,以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是研究李世民政治思想的珍贵史料。
这块唐碑何以成为晋祠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郭保平说,《晋祠之铭并序》以行书入碑,示范之功,意义深远。《晋祠之铭并序》碑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唐太宗治国理念与政治智慧的深刻反映。这些智慧与经验,不仅为当时的社会稳定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后世理解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因此,在晋祠博物馆中,这块唐碑独树一帜,成为晋祠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郭保平介绍说,《晋祠之铭并序》碑是研究、探讨初唐时期政治、文化、文学、书法艺术等方面珍贵的“石史”,也是唐太宗御制御书、唯一存世的原碑。唐碑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初建晋国的史迹,总结了隋炀帝暴政的恶果,推崇贤德为尚、济世惠民、天人交感的周礼文化思想,为贞观王朝安邦建国奠定了核心的政治路线。特别是其“非德无以启化”,倡导为政以德的思想,与我们今天提出的“以德治国”,可谓一脉相传,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塑造治国理政的东方治理模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并州新闻 记者 李晓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