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17:53:00
每年五月第三个星期日是全国助残日,5月17日,由成都市武侯区民政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玉林街道电信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联合主办,成都市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社工共同参与的“看见黑暗,走出心理困境”暨出行友善活动,以盲道为指引,以脚步度量城市的温情,以创新的方式冲破群体隔阂,让视障人士、精神康复者、大学生与社工一同谱写了一章生动的“城市融合课”。
奔跑中闭眼三分钟,看见你的不容易
视障教练大川站在跑道旁,用最朴素的比喻讲解:“陪跑绳不是牵引绳,而是双向对话的通道。”新人戴上眼罩体验黑暗行走时,教练的声音从前方传来:“别怕走歪,跑道边的杂草会蹭你的脚踝——这就是自然的导航。”
没有复杂的流程,只有橙色身影在晨光中交错。当各组脚步声在操场共振时,关爱与平等,渗透进每一次我们共同摆臂的弧度里。
步行组:黑暗中的双向治愈
黑暗中的互助疗愈 两位视障教师化身为“引路人”,引导着佩戴眼罩、手持盲杖的大学生体验视障者的出行。尤其令人感动的是,精神康复者全程担任“护航者”,用言语提示和身体指引协助大学生跨越阶梯、避开障碍。“当我眼前漆黑一片时,耳边响起毕叔叔温和的提醒‘左移半步注意台阶’,那一刻,我们都是彼此生命中的光芒。”大学生小代在分享时含蓄地表达了他的感慨。
公交车组:平凡旅途的非凡意义
在公共交通的出行场景中,视障的刘老师与精神康复者甜甜组成了特殊搭档。甜甜不仅帮助刘老师确认公交车辆、安全上下车,还在车厢的摇晃中成为“人体扶手”。“很多人认为我们需要照顾,但实际上我们也能成为他人的依靠。”甜甜自信地向社工表达了她的观点。
出租车组:科技赋能下的温度
科技助力下的温暖 在社工的陪同下,视障的韩老师现场演示了打车软件的无障碍功能,语音交互、实时定位、紧急呼叫等特性引起了大家的赞叹。“科技不应是冷漠的,当视障朋友能够流畅地独立叫车时,我们见证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社会文明的尺度。”社工深有感触地说道。
这是一次关于爱的“接力”,盲道是赛道,你我皆是选手。活动创新性地构建了一个“能力互助”的模式: 视障群体传授生活智慧,精神康复者展现社会价值,青年学子重塑认知边界。
活动当天,成都市武侯区民政局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举行了“精康人才培训实务实训示范基地”“精神康复产学研基地”授牌仪式,标志着双方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开启深度合作。成都市武侯区民政局将按照“武侯精康人才培训”计划,在5月到7月期间集中组织辖区内复元驿站社工、精康服务工作人员30余人分批次赴华西心理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院内实训,培训内容包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对象症状识别、药物不良反应识别及处理、复发先兆识别、风险评估与自我保护技术、应急处置,以及社工介入手法和心理咨询技术等。通过理论和实操培训全面提升武侯区精康人才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张骏教授告诉记者,视障朋友们走出自身心理困境的这一思路,对大多数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患者是很有帮助的,视障朋友们因为自身视力的损失,不得不减少很多生活的需求,努力做到知足常乐。而精神疾病患者比起视障朋友们来讲,功能更加完整,在专业医生的治疗下,也更容易走出心理困境。
当你在未来的日子里遇到盲道上犹豫的共享单车、路口边徘徊的白色手杖、 公交站台上反复数的低语——请铭记,这场接力棒的下一程, 此刻就在你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