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10:3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盛锐 俞刘东 通讯员 李梦一
记者 盛锐 摄
一餐饭暖,民生事大。老年助餐服务不仅是一份热气腾腾的饭菜,更传递着“老有所养”的城市温度。截至目前,杭州市已建成老年食堂(助餐点)2300余家,村社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幸福“食”光。
4月17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联合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慈善总会召开杭州市老年助餐新政新闻发布会,聚焦老年人反映最集中、需求最迫切的吃饭难题,持续深化迭代老年助餐工作,出台老年助餐新政,进一步推动杭州城市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市场化运营、可持续发展,同时灵活多样解决农村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推进老年助餐高质量发展。
让城市社区老年助餐更可持续
近期,《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城市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原则,针对城市社区的老年助餐工作,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明确了服务供给、机构运营、服务质量、支持保障4个方面的12条具体举措。
让服务供给更可持续。根据老年人的数量、吃饭需求、距离远近和安全问题等,进一步优化老年食堂的位置。丰富服务供给模式,通过开设中心食堂、区域食堂或助餐点等途径,为老年人就近用餐提供方便。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物流网络、志愿者服务等形式,进一步提升配送服务能力。
让食堂运营更可持续。进行市场化运作,欢迎口碑好的餐饮企业参与进来,给老人们提供便宜又丰富的饭菜选择。尝试多元化经营,如销售农副产品、净菜等,提升服务吸引力。提供全年龄段服务,在满足老年人就餐需求的基础上,面向市民公众开放。
让服务质量更可持续。实行老年食堂食品安全准入管理,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对老年食堂的综合监管,进行动态星级评定。老年食堂的设施和环境要适合老人使用,不断优化用餐环境。
让支持保障更可持续。对于新建、改造提升的老年食堂,政府会给一次性建设补贴和支持。社区配套用房、养老服务设施用房,可以免费或者低价给老年食堂用;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闲置房子,可优先拿来办老年食堂,鼓励免租或减免租金。
推动城市助餐服务“全龄友好、普惠优享”
近年来,杭州市大力推动城市社区老年食堂转型升级,在重点满足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兼顾全龄段社区居民就餐的便利性、多样性,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民生食堂品牌,推动助餐服务“全龄友好、普惠优享”。截至目前,全市800余家城市社区老年食堂中,已有80%转型升级为社区食堂,整体运营情况良好。
坚持因地制宜,问需于民科学布局。按照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为标准,统筹规划社区食堂助餐网点设施布局,充分考虑区域人口数量、区域特征、消费需求等因素,重点在老年人口集中、新市民和青年群体需求量较大的区域增加布点。如拱墅区制定社区食堂发展规划,按照“食堂800—1000米、助餐点500米”的服务半径,通过食堂、助餐点、阳光餐桌三种类型推进食堂(助餐点)建设,打造“大运河社区食堂”矩阵,基本实现“10分钟助餐圈”全覆盖,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
创新运营模式,推动普惠优享。鼓励社区食堂连锁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助餐服务,以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综合打包的形式,探索整体经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运作机制。如拱墅区潮鸣街道依托“中央厨房+点位自选”运营模式,创新社区食堂连锁模式,将辖区4家相对集中的社区食堂一体化运营,降低综合运营成本;西湖区翠苑一区社区探索“物业+食堂”的一体化运营模式,通过岗位融合使用、面向社会开放、承接企业团餐等多种方式,形成良好市场化运作机制。
优化服务供给,激发运营活力。鼓励社区食堂采取优化就餐时间、划定就餐区域、提供差异菜品、实行差异收费等措施,满足青老群体不同的用餐需求。如上城区清波街道劳动路社区幸福·邻里食堂面向18—35周岁年轻人推出9.9元“青年专属”套餐;凯旋街道“小巢里”社区食堂早中晚三餐都供应面条、馄饨,中晚餐提供自助式快餐,夜宵时间上新烧烤、小龙虾等菜品,并将打烊时间延迟到凌晨2点,受到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双重认可”。
探索多元业态,实现特色发展。支持社区食堂与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公司和其他市场化物流公司建立网络送餐服务,提升社区食堂服务面积、销售数量。如西湖区邀请楼外楼、伊家鲜等10余家知名餐饮企业开展“名厨进食堂”活动,并与“饿了么”合作,试点开展“助老社区侠”行动,助力社区食堂上线外卖平台,以专业骑手为老人送餐,保证老年助餐服务不间断,其中该区西溪街道2家社区食堂月均销售额增加1000余单。
上城区章根山老人的《感谢信》,对该区西牌楼老年食堂助餐服务表示感谢和致敬。
推动农村地区老年助餐融合性发展
近期,《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农村地区老年助餐服务融合性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按照“政府统筹、保障基本,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聚焦农村地区老年人就餐实际困难,以融合性发展为目标,明确了服务网络、服务力量、服务场景、支持体系4个方面的12条具体举措。
加强助餐服务网络融合。针对农村地区特点,合理规划布局,灵活设置中心食堂、老年助餐点或邻里互助点。要把农村老年食堂建设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灵活多样扩大服务供给。根据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人口分散的特点,积极发展“移动式”送餐服务。
加强助餐服务力量融合。整合村集体经济、农村养老机构、社会企业等力量,丰富助餐模式。引导公益组织、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发挥农村地区乡情浓厚的优势,支持在有条件的家庭设置邻里助餐点,打造“共享厨房”。
加强助餐服务场景融合。鼓励农村老年食堂与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化礼堂等集成建设,优化助餐场景。鼓励有条件的食堂探索民宿、直播、旅游、康养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丰富服务业态。
加强助餐支持体系融合。建立“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方式。建立农村老年助餐赋能计划,通过慈善资金支持项目等方式,给予农村老年助餐一定支持。
3方面下足功夫,推动农村助餐服务提质扩面
近年来,杭州市以党建为统领,注重发挥“银龄行动”、慈善助力、邻里守望等载体的作用,鼓励多方主体共同参与、融合发展,探索农村老年助餐新路径,积极构建县域统筹、布局合理、共建共享、乡情浓厚的农村老年助餐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地区共建有老年食堂1500多家。
坚持因地制宜,让农村助餐服务“动起来”。根据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人口分散的特点,积极发展“移动式”老年送餐服务。通过设置具有中转功能的“配送点”,依托和动员农村为老服务组织、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送餐到家服务。如桐庐县横村镇凤联村,创新使用无人机,将热腾腾的餐食送至半山腰的独居老人手中。有效压缩配送时间,解锁山区养老新体验。
坚持多方参与,让农村助餐服务“转起来”。形成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牵头、村老年协会监督、邻里互助、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多样化助餐服务机制,鼓励和引导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等社会公益慈善力量参与老年助餐服务,动员党员、村干部、志愿者开展帮厨和送餐等志愿活动。如萧山组织400余名志愿者分成多个班组、轮班上岗,参与帮厨、送餐等志愿服务,并建立就餐老人家属微信群,及时沟通反馈就餐情况。
坚持特色发展,让农村助餐服务“优起来”。结合乡村振兴、未来乡村建设等契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示范效应突出的农村老年助餐服务品牌。鼓励老年食堂与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化礼堂、共富工坊等集成建设,由单一的“吃饭”向多功能、综合性服务转变,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文化娱乐、护理康复等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如建德市推出“幸福方桌”扩面提质行动,将老年人吃饭的“爱心助餐桌”向掌握民情、密切干群关系的“走亲连心桌”,向热爱家乡、共树发展理念的“和美乡风桌”,向惠利于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共同富裕桌”不断进阶,由单一的“吃饭”向多功能、综合性服务转变。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