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梅州平远:“宝藏”小城着力打造山区县域城乡融合“平远样本”|……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1:55:00    

雄奇秀丽的五指石,令人惊叹的天然卧佛,悠然自得的相思谷,古朴的仁居小镇,充满历史感的八尺古道……位于粤闽赣边界的梅州平远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流连忘返。

精致小城·梅州平远 平远县“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供图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梅州平远县聚焦县域发展、城镇提能、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四大工作任务,持续深化运用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五动工作法”(党建带动、引领驱动、奖补撬动、协同联动、项目拉动),探索出一条“存量整治向清零质变、局部试点向全域覆盖、基础达标向品质精品梯次跃升”的城乡融合新路径,着力打造山区县域城乡融合的“平远样本”。

三省边界,多种文化重叠

平远,位于粤闽赣三省交界之地,交通地理位置特殊,古驿道众多,纵横交错。它,经历了千年岭南变迁,曾听闻古驿道上的牛羊声声,见证了闽粤赣边客家人为生活而踏出的条条足迹。

俯瞰梅州平远八尺镇黄沙村

八尺镇是“广东北大门”,是粤赣两省的交通重镇,千百年来在交通、邮政、经贸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以角山嶂为界,它们,是通往江西的经济贸易要道,是重要的红色交通要道。特殊的地理位置,给予了八尺古驿道特殊的命运。

百年前,广东缺粮,江西产粮;广东产盐,江西缺盐。粤赣两地客家人,挥洒着汗水,用坚实的脚步,踩出一条条盐粮贸易之路。寻乌产米,主要向广东输出,平远是最主要的道路。《寻乌调查》里,以寻乌商流为坐标,以八尺为节点,是连接寻乌与梅县的交通要道之一。

近年来,八尺镇注重南粤古驿道的活化,举办广东、江西两省的古驿道大赛,不仅促进了两地的政治文化交流,更为平远的文旅产业打通了一条道路。

城乡融合,风貌全面提升

驱车沿着358国道来到仁居镇仁居村,一片片绿色的稻田摇曳生姿,宛如一幅绿色的画卷。稻田旁,“红色仁居”文旅服务中心矗立其中。“仁居镇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全镇现存有30处革命旧址(遗址)。”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服务中心布置了许多仁居红色历史介绍以便游客参观了解。“利用红色资源发展文旅产业我们是非常支持的!”仁居镇仁居村村民陈炳鑫介绍,很多游客来了都说羡慕他们在这么好的地方生活。

梅州平远仁居镇

位于上举镇南部的畲脑村同样历史悠久,这里有着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之称。如今走进畲脑村,错落有致的民居、绿意盎然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的乡间道路映入眼帘。栩栩如生的墙绘扮靓美丽乡村,置身其中,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据统计,2023年以来,平远县通过基础设施资金倾斜带动提升,完成边远山村道路“单改双”“白改黑”18.7公里,“四小园”建设89个,农房风貌提升236栋,危旧房清拆142栋,“三线”整治42.1公里。随着交通网、互联网、物流网延伸到广大乡村地区,城与乡的边界不再是阻碍要素流动的屏障,城与乡的融合互动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消费场景。

上举镇、仁居镇的变化正是平远县探索城乡融合创新实践的生动例子。平远县“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谢红燕介绍:“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平远坚持以典型镇村、省际交界处、国省道沿线等为率先攻坚区域,全力开展风貌管控和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全县累计完成农房风貌提升2285栋,进一步消灭了存量,重点区域整村整线提升率达80%。”

培育产业,农文旅并举

走进位于八尺镇黄沙村的366农场,此时农场正迎来许多游客采摘打卡。游客们表示,眼下正是桑葚成熟采摘的季节,这里的桑葚又甜又大,来平远游玩顺便买点农特产品是不错的选择。

八尺镇黄沙村

推动乡村振兴,离不开许许多多愿意回乡创业的新生力量。2020年,在平远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黄沙村村民李展辉毅然决然从深圳返乡创业,集约294亩土地种植桑葚、无花果等经济水果,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特色经济作物1000亩以上。依托农特产品展销中心,通过“基地+电商+合作社+农户”模式,该公司实现年产值近1000万元,366电商平台销售额超500万元。

正在忙碌着接待游客的公司负责人李展辉告诉记者,公司立足八尺镇黄沙村,是一家集种植生产、采摘体验、研发加工、助农销售服务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该公司如今携手本镇强村公司,助力当地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促进现代农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如今黄沙村村民收入来源分为三部分,不仅有传统的‘租赁土地收益+家门口打工’收入,还有借助366电商平台销售出去的特色农特产品等带来的收入。”李展辉说。正在该公司农场上班的黄沙村村民吴伯笑着说道:“如今我们村里就有大的产业,直接在村里就业跟县城也差不多。”

文、图 | 危健峰 赖嘉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