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山医院院长周俭:未来已来,以科创为翼打造卫生健康领域的“国之重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5 07:01:00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在上海考察强调: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其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一环。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公立医院在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实现全面创新,更强调通过科技赋能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继往开来,科创筑基,打造融合平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自建院以来,八十八年风雨兼程,见证了中国现代医学从筚路蓝缕到蓬勃兴盛的跨越式发展,医疗技术创新、临床研究与成果转化始终是刻入中山医院血脉的发展基因。作为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中山医院不仅承载着中国医学史上多项“从0到1”的突破,更在新时代下肩负着攻克疑难重症、突破技术瓶颈的重任。2023年,中山医院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医院将新建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工程、青浦新城院区一期工程,围绕生物医药领域的“卡脖子”和“临门一脚”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向铸造卫生健康领域的“国之重器”迈进。

在科创之路上,中山医院以学科群建设为基石,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学科生态体系。医院以肿瘤学科群、泛血管学科群为“双龙头”,构建起学科协同发展的创新矩阵。牵引着重要脏器及生命支持学科群、诊断和精准医学学科群等“优势”学科百花齐放,形成多学科协同攻关的雁阵格局,为技术创新和临床研究提供源头动力。

为支撑临床研究与成果转化,中山医院搭建起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三大支柱性平台:一是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聚焦高端医疗装备、创新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搭建从实验室到临床研究的全链条转化体系;二是青浦新城院区,定位为“面向未来的智慧医疗示范区”,通过数字孪生、AI辅助诊断等技术探索医疗服务新模式;三是院内特色创新平台,包括分子病理中心(支撑HDT转化的精准检测平台)、生物治疗中心(专注细胞/基因治疗前沿技术)以及中汇医创孵化器(泛血管介入治疗、未来手术室、数智外科、重大疾病诊治前沿技术、重症监护、精准诊断以及下一代通讯技术医疗应用等验证中心),形成“健康需求和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概念验证-产业孵化-临床研究”的闭环生态,推动中山医院成为临床医学创新转化的战略高地。

科创领航,多维赋能,勇立创新潮头

中山医院始终坚持全方位、多维度地赋能科创发展,以坚定有力的步伐朝着科技创新的前沿迈进。

在管理优化的征程中,中山医院精心雕琢管理架构,对各类资源进行巧妙整合,极大地提升了管理效率。医院构建起八项核心制度,为全院研究病房的规范、高效运行保驾护航。当信息化浪潮奔涌而至,中山医院驭浪而行,用数字化和智能化勾勒临床研究智慧化管理新图景,大力推进临床研究各环节的智慧化管理,实现了临床研究过程的全面数字化转型。临床试验一体化平台、临床研究一体化管理系统等信息化举措,为临床研究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使其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如虎添翼。

人才是驱动科创发展的不竭引擎。中山医院以战略眼光布局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开展立体式培育工程,在临床研究领域开风气之先——率先设立临床研究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点,广纳英才、精育栋梁。同时,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精准对接科研人员成长需求,锻造出一支素质过硬、多元互补的科研铁军。丰厚的资助政策与系统化科研组织,为创新征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在成果转化的赛道上,中山医院构建起全周期、全链条的精密转化网络。以高质量创新、源头创新、政策创新、人才培养的四大创新模式驱动发展,同步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中山科创十条”制度突破,为医疗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设立专职转化岗位、优化管理制度、强化激励政策,配以科技创新基金精准滴灌,搭建起科研成果转化的通衢大道,让创新智慧加速落地生根。医院更着力培育创新沃土,创新推出专利沙龙、专利门诊、专利赶集等特色平台,点燃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构建起充满活力的成果转化生态。

创新驱动,成果涌流,领航医学新程

中山医院以系统性、战略性的创新举措,在科研管理、临床研究与人才培育等领域持续突破,推动医学创新成果呈蓬勃发展之势。2022—2024年,医院累计申请专利近2700项,获得专利授权近1500项,实现成果转化330项,占全国三甲医院转化总量的7.3%,以亮眼数据彰显创新实力。其中,中山医院是2022年全球生物医药发明专利TOP100中唯一入围的中国医院。

在心脏、肝脏、肾脏、肺脏、消化内镜等学科领域,中山医院临床研究实力稳居国内顶尖、国际先进水平。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在全球医学界引发广泛关注:创新肿瘤免疫治疗理论体系,革新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综合治疗策略,探索肥胖症药物治疗新路径,拓展青蒿素衍生物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以及肝癌诊断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等,每一项成果都为攻克医学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与方案。

顶尖医学团队的持续深耕,铸就了中山医院的创新高地。肝胆肿瘤与肝脏移植外科樊嘉院士/周俭教授团队聚焦肝癌早筛早诊与精准治疗,研发出国内首个获CFDA批准的核酸类肝癌体外诊断试剂盒并成功应用于临床;首创肝癌门静脉癌栓多模式综合治疗技术,提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肝癌肝移植“上海复旦标准”;国际首个医疗机构自主研发胆管癌精准检测试剂盒完成备案,实现了我国在肿瘤精准医学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科学院院士、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团队研发的国内首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生物可降解支架,于2020年上市,标志着冠脉介入治疗迈入“第四次革命”;该团队共同攻关的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TEER)器械等取得突破性进展,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深度契合“一带一路”医疗合作需求,创新产品杨帆出海,团队专家先后应邀赴印尼、土耳其等国手术演示,诸多国外同行慕名来院学习心脏介入治疗的各项技术。血管外科符伟国教授团队实现多项原创技术与器械成果转化;内镜中心周平红教授团队的微创技术革新被推广至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451家医院,为国际内镜诊疗技术发展贡献中国力量……近期,中山医院更是不断刷新医学创新纪录,全球首例微创脑脊接口助力患者重获行走能力、全球首台“零噪声”DSA成功应用、全国首个心血管专科AI医生落地等成果竞相涌现,推动中国医学从“国内领先”迈向“全球首创”,切实提升患者诊疗质量与健康福祉。

在推动医学创新发展进程中,中山医院积极探索产医融合新模式,与联影等行业领军创新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加速基础医学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双方联合研发的全球首台长轴视野全身PET/CT完成临床验证并上市,推动建立全球首个专家共识;国产首台PET/MR在中山医院完成临床验证后,牵头发布4部权威专家共识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山—联影”创新合作模式,已成为我国攻克医学重大科学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典范,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与全球医学进步注入强劲动力。

科创浪潮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未来,中山医院将秉持世界一流的标准,持续探索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之路。通过努力把中山医院建设成为临床医学科创高峰、领军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成果转化高地,为更多患者带来福祉,为全球卫生健康事业作出复旦特点、上海高度、中国特色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

原标题:《中山医院院长周俭:未来已来,以科创为翼打造卫生健康领域的“国之重器”》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顾泳

来源:作者:周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