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0:03:00
记者从4月22日召开的市人大常委会《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上了解到,目前,本市已建成5类79处自然保护地,约占市域面积的20%。下一步,本市生态涵养区将与平原区在产业和功能疏解、养老服务、休闲度假、应急安置等方面深入对接,共同做好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自2021年6月5日起实施。为进一步推动《条例》贯彻落实,依法深入推进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25年监督工作计划,将对《条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计划于9月召开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听取审议执法检查报告。记者了解到,检查重点包括健全统筹推进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工作机制情况、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情况、完善促进绿色发展相关措施情况、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情况、细化落实扶持政策情况等。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目前,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和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全面收官。永定河、北运河等五大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完成,初步建立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健康河湖比例达到85%以上。建成5类79处自然保护地,约占市域面积的20%,九成以上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松鼠、低斑蜻等指标物种相继出现,累计实地记录生态系统群系136种、物种6895种。
随着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2024年生态涵养区PM2.5浓度27.4微克/立方米,比全市低3.1微克/立方米,较2021年下降11.6%。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建设持续推进,国家考核断面全部达标。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全部清零,城市黑臭水体、劣Ⅴ类水体动态消除。土壤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达到95%以上。此外,通过持续开展见缝插绿、留白增绿,完成26个无界公园改造,满足周边居民休闲、健身、交往等多种需求。
下一步,本市将支持生态涵养区用好自身生态优势和空间优势,与平原区在产业和功能疏解、养老服务、休闲度假、应急安置等方面深入对接,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促进结对协作走深走实。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