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大染坊》《闯关东》《琅琊榜》《生万物》……鲁剧为啥这么能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2 08:06:00    

凭借首播收视破4、创下2025年央视八套收视新高的《生万物》收官已近一周,其热度却未减,关于它的讨论与回味仍在持续发酵。

与此同时,抗战题材电视剧《我们的河山》正在央视热播,同样引发热议。

这两部作品,都有一个熟悉又亮眼的标签——“鲁剧”。

是的,“鲁剧,又一次响了!”

47年,鲁剧“三响”

回溯改革开放以来鲁剧47年的发展历程便会发现,这样的“响”并非偶然。

在此之前,鲁剧早已凭借三次震撼业界的“高光时刻”,在国产影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齐鲁印记”。

一部鲁剧《生万物》,半部农民土地迭代史

第一“响”:上世纪80年代破局,以“三连冠”奠定行业地位。

彼时中国影视产业尚在起步阶段,多数省份影视创作仍在摸索期。

鲁剧率先突破,以三部力作打响名号——《武松》《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雪》连续三年获得“飞天奖”一等奖和“金鹰奖”,创下轰动一时的“三连冠”。鲁剧开始享誉全国,迎来发展史上首次高峰。

上世纪80年代,鲁剧迎来发展史上第一次高峰

第二“响”:进入21世纪,以地域特色掀起收视热潮。

随着影视创作逐渐走向垂直化、差异化,鲁剧抓住机遇,将地域文化与时代叙事深度融合,创作了一大批特色鲜明、叫好叫座的剧集。

2003年《大染坊》引发全民收视热潮,2008年《闯关东》红遍大江南北,此后《沂蒙》《北方有佳人》等作品亦实现收视与口碑双丰收,它们共同构成鲁剧发展的第二次高峰,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2008年,电视剧《闯关东》拿下平均收视率7.68%的成绩

第三“响”:2014年前后,以内容破圈对抗流量喧嚣。

这一时期,影视行业迎来“流量时代”,不少作品陷入“重热度轻内容”的怪圈。鲁剧却始终坚守创作初心,不逐流量、不刻意制造话题,凭借扎实的内容实现逆势破圈。

2014年《父母爱情》《北平无战事》播出,2015年《琅琊榜》热播,后续《欢乐颂》《安居》等佳作频出,成为同类型创作的标杆,形成鲁剧发展的第三次高峰。

最近这几年,《经山历海》《警察荣誉》《三泉溪暖》《南来北往》等剧作表现也相当亮眼。

9分,爆款靠“四大”

在豆瓣评分体系中,9分以上国产影视剧总量不超百部,属于“稀缺品”,鲁剧却有多部作品跻身这一行列:《琅琊榜》《父母爱情》均9.4分,《闯关东》9.3分,《战长沙》9.1分……

为何鲁剧能打破“爆款难续”的行业定律?著名编剧高满堂给出了答案:大视野、大格局、大能量、大希望。

大视野:打破地域边界,让故事照见时代全景。

鲁剧以广阔的视角挖掘全国各地的题材。

它把镜头对准东北工业基地,在《钢铁年代》里还原鞍山钢城的奋斗岁月;聚焦民营经济浪潮,借《温州一家人》勾勒浙商敢闯敢拼的创业图景。

《钢铁年代》讲述了一群小人物扎根鞍钢、建设鞍钢的故事

这种“跳出山东看全国”的视野,让鲁剧的故事既能扎根齐鲁大地,又能触及更广泛的时代记忆,引发不同地域观众的共鸣。

大格局:跳出小情小爱,以“小叙事”承载“大时代”。

拿《父母爱情》来说,播出10多年,学界仍难用单一类型定义它——说它是爱情剧,却藏着柴米油盐的生活磨合;说它是生活剧,又映照着时代变迁的风起云涌;说它是年代剧,更满含普通人的爱情历程。

导演孔笙在片场

正如导演孔笙所言,这部剧是“在时代变迁中寻觅浪漫主义”;编剧刘静拒绝“靠频繁冲突抓收视”的建议,坚持以历史和社会为坐标系,讲述个体的命运沉浮。

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正是鲁剧大格局的最好注脚。

大能量:以极致较真,传递正向价值导向。

鲁剧的“大能量”,源于对创作的极致较真,更源于对“正确历史观、现实观、审美观”的坚守。

电视剧《琅琊榜》,仅苏宅书房场景就设计了12版

《琅琊榜》播出时,有人评价它“用一种传统、质朴,甚至冒着傻气的认真态度,来面对这样一个年轻人追捧的网络文学题材”。该剧故事虽是虚构,但编剧却为一句“赤焰军编制”翻遍《梁书》《南史》,让剧情有了历史的厚重感。

为写《闯关东》,编剧高满堂查阅海量史料,足迹踏遍多地,采访了数百位“闯关东”老人。剧中朱开山一家的坎坷与坚韧,正是无数闯关东人命运的缩影,真实得让观众共情。

大希望:哪怕讲述苦难,也始终留存向上的希望。

无论是现实主义题材还是历史题材,鲁剧始终张扬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它能长久打动观众的核心密码。

为了还原上世纪70年代的时代场景,《父母爱情》剧组跑遍了整个山东半岛

如电视剧《生死线》里,四道风带领平民在战火中奋起反抗,诠释了“哪怕手无寸铁,也敢向侵略者亮剑”的力量。

如何拥抱变化,实现“长响”

当下影视行业正在经历变革——微短剧风头正劲,观众审美趣味迭代加速,新科技力量快速重塑内容生产逻辑……

面对这样的行业变局,鲁剧又将如何主动破局、以积极姿态拥抱这场变革?

抓“新风口”,顺应业态转型。

当前影视制作模式加速创新转型,网剧提质、短剧深耕成为趋势。鲁剧应时而动,正积极推进内涵深化与外延拓展,主动破局。

网络鲁剧《不完美受害人》

一方面持续深耕品牌内核,着力塑强“鲁剧”“网络鲁剧”等特色IP,以差异化定位巩固行业辨识度。

另一方面锚定微短剧新赛道精准发力,提出“2025年内实现普通类以上微短剧备案量突破1000部、上线量突破100部”的目标,既守牢传统优势,又抢抓新兴机遇。

抓“新技术”,升级制作与体验。

技术的迭代升级,已成为行业竞争力的核心变量——虚拟制片技术依托LED屏显与实时渲染技术,有效缩短场景搭建周期、降低制作成本;AIGC技术则应用于剧本创作、智能分发等关键环节,重构内容生产与分发链条……

今年5月,第四届山东网络视听大会在烟台举行

鲁剧始终紧跟技术革新浪潮,将技术升级贯穿创作全流程:一方面大力布局视效制作、录音合成等后期技术领域,夯实技术应用基础;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技术与内容表达的融合路径,以技术赋能提升作品的视听质感。

今年6月,第30届上海电视节发布了6部超高清精品剧集片单,《我们的河山》位列其中。业内人士认为,这标志着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迈入内容创新与技术融合新阶段。

抓“新需求”,强化内容竞争力。

新媒体时代,观众对内容的选择更主动,对品质的要求更明确,对创新性、艺术性及情感共鸣的需求更强烈。

鲁剧始终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山东以“齐鲁文艺高峰计划”为抓手,推出一批品质上乘、双效俱佳的精品力作。如《老家伙》《父辈的荣耀》《生万物》等,每一部作品都精准切中观众对优质内容的核心需求。

来源|青岛宣传 文字:张芝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