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0:38:00
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特别是针对美国对我国滥施关税带来“外部冲击影响加大”的风险,202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传递稳经济“组合拳”的重磅信号,明确提出“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这是党中央对当前形势严峻性、长期性、艰巨性的最新研判,体现了我国面对风高浪急风险挑战保持的战略定力,为进一步做好经济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表达了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自信。当前,我国正通过优化宏观政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着力保障民生等多方面的维度,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构建抵御外部冲击的系统性防线,提升自身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激发、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活力和动力。有理由相信,中国能够办好自己的事情,能够站得住、站得直、站得稳。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我们有党对经济工作全面领导的经验和体制机制,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两个“坚定”,四个“稳”,传递了极其重要的信息,表达了我国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以制度优势为应对不确定性提供政策保障。具体来说,一方面,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使用,既为地方政府增强活力和回旋空间,更为基建投资提供政策保障。适时降准降息政策释放流动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稳步回升。另一方面,用好用足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和外贸稳定等。市场预计二季度短期政策利率可能调降30个基点,引导企业融资成本下降。2025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4%,货物进出口额达10.3万亿元,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财政、货币、产业政策的精准协同。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源于新发展理念引领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要求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央政治局会议将“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一战略部署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面对美国对华滥施关税,中国正通过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今年春节期间,DeepSeek的横空出世,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国内省份表达了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烈关注和积极推动。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当下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步伐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势头更猛,经营主体稳步增加,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为稳定的市场基础。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源于全方位扩大消费对经济的拉动。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央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项重点工作,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摆在首位。力求通过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大力提振消费并促进投资,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尽快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扩围提质实施“两新”政策,加力实施“两重”建设。综合来看,我们有能力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源于统筹发展和安全对风险的防范化解。中央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化解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潜在风险,转“危”为“机”,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确定性。稳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继续实施地方政府一揽子化债政策,加快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加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构建“租购并举”新发展模式。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这对提振市场信心极为重要。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源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扎实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全面深入的部署,增强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坚持用深化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是当前应对外部冲击的正确选择。面对单边主义逆流,中国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开放来对冲国际风险,通过制度开放、规则对接和产业链融合增强抗风险能力,通过开放合作扩展高质量发展的空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大服务业开放试点”“深化外商投资促进机制”。2025年一季度,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5.26万亿元,同比增长2.2%,占中国外贸的比重在2024年首次突破50%之后,2025年一季度继续提升,达到51.1%。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603家,同比增长4.3%,预计全年增长趋势会进一步稳定,外资利用相对稳定。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源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鲜明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中央政治局会议将“着力保民生”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作为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条件。首先要“稳就业”,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企业,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支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要不断推动收入分配改革,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截至目前,“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涉及的5000多个具体项目中,已完成规划任务目标的占比已达到99%。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稳步提升,产业结构继续调整,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经营主体逐步增加,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我国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无论是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还是从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预期看,中国都意味着“确定性、未来性、机遇性”。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以不变应万变,继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成功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教授]
作者:特邀评论员 张占斌
文字编辑:张家铭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