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你知道淡妆浓抹总相宜下一句是什么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15 17:02:17    

杭州的历史上,有苏轼浓重的一笔。

如果没有苏轼,杭州的味道便会淡了许多。

01

苏轼,21岁就进士及第,并且因欧阳修的赏识而名动京城。

杭州与眉山,相隔万水千山,却没想到十几年后,杭州竟然成为了苏轼的第二故乡。苏轼曾经在诗文中说:“居杭积五年,自意本杭人”,他在杭州先后一共呆了五年,觉得自己就是杭州人。

杭州岁出名的西湖,便是他笔下的宠儿。为了纪念他对西湖的功绩,后人称他为“西湖长”。

宋神宗时期,国家积贫积弱,宰相王安石决定变法。在变法中产生了许多问题,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于是朝廷中有着新旧党派之争。苏轼及其家人站在旧党一边,屡次遭到新党的排挤。为了脱离这个是非之地,苏轼多次上书请求外调,终于在1071年,获准出任杭州知州。

这其实是一次贬谪,但对于苏轼来说,是一次寻找灵魂归属的旅途。杭州,或许就是他前世的故土,“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更欲洞箫为隐吏,一庵闲地且相留。”

杭州的山水让他沉醉其中,他在政务之余,常常约上三五好友,畅游于杭州的山水之间,饮酒品茶,赋诗酬唱。杭州在苏轼的生花妙笔之下,呈现出独特的风姿。



02

1073年的春天,苏轼和友人相约游西湖。一大早,他就去湖边迎接友人,晨光微露,朝阳渐渐染红天边。苏轼和朋友泛舟湖上,饮酒谈诗,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突然,一阵雨不约而至,将明媚的西湖变成了一片烟雨。然而,这场雨转瞬即逝,太阳又出来了,湖水在夕阳的映衬下,更加光彩夺目。

晴雨交错的西湖,完美地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又像浓妆艳抹的西子,无论是哪种妆容,都自带魅力。朋友因不胜酒力而错过了这场美景,苏轼便用诗句将这场美景重现,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苏轼 〔宋代〕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的大意是: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既有湖光,又有山色;既有晴天,也有雨天。诗人概括式地将西湖的全景展现出来,甚至把西湖比喻为西施,无论是素颜还是浓妆,西湖都是美丽的。

西湖固然美,但美不过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也只有苏轼才能如此传神地记录下这美妙的时刻。林语堂说,“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西湖成就了苏轼的才情。苏轼则升华了西湖的美景。



03

苏轼在杭州三年,之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辗转多地。

在宋哲宗即位后,苏轼又回到京城任中书舍人,可对于率直刚正的苏轼来说,波谲云诡的朝堂并不适合他,面对依旧严峻的党政,他再次申请外调。

这一次,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来到杭州,再次见到了他最爱的西湖,可是这时的西湖却已经面目全非,淤塞严重。面对这样的西湖,苏轼非常痛心,他不能让这片曾经魂牵梦绕的湖水成为一潭死水,他要让它恢复曾经的美丽。

于是他亲自组织人员实地勘察,研究制定了疏浚西湖的详细计划,并上书朝廷陈述治理西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苏轼根据地势,采用疏导的方法,在湖中修筑了一道长堤,既解决了湖中淤泥的问题,又为西湖南北的交通提供了便利,大家把这条长堤叫做苏堤。在堤上,他还让人种植杨柳、芙蓉等。春日里翠柳含烟,使得“苏堤春晓”成了西湖的十景之一。

为了鼓励百姓在湖中种植菱角,他特地让人在湖中竖起三座石塔,作为植菱的界限,这三座塔后来也成为西湖美景中的一景——“三潭映月”。

看着如今焕然一新的西湖,苏轼自豪地说,“我凿西湖还旧观,一眼已尽西南壁。”

西湖,因苏轼的到来,变得更加秀美,杭州人也因此记住了这个爱吃爱玩又爱百姓的诗人。杭州的老百姓十分敬仰苏轼,纷纷传颂他的事迹,家家自发挂他的画像:“家有东坡画像,饮食必祝”。

苏轼在杭州的生活,是一生中最为快乐的日子,西湖给了他太多的灵感,隐隐碧波柔软了他的内心,让他心无旁骛的去考虑真正的国计民生。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暂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苏轼一生漂泊,走过了太多地方,只有杭州让他的心安定了下来,西湖的涟漪水光和空蒙山色温暖了他的情,也让他的诗句多了一份缱绻清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