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9 10:05:11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首《送别》,他在中国的知名度几近家喻户晓。其曲风优美,文字感人,影响了几代中国人。那么,李叔同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与内心情境下,创作出这部作品的呢?他送别的对象又是谁呢?
李叔同,光绪六年(1880年)生于天津河东区,学名文涛,字叔同,别署甚多,以息霜最为著名,出家后号弘一。
1905年,为了寻求救国富民之途,李叔同赴日留学,考进东京上野美术专科学校,主修绘画、兼学音乐。1910年回国,先后在天津北洋高等专门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担任图画音乐教师。
李叔同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任教达七年之久,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潘天寿,音乐家刘质平,文学家曹聚仁、蔡丏因等一些文化名人。
1914年,李叔同在上海相交的“天涯五好友”中,有位相识十几年,情同手足的挚友许幻园。两人宣扬民权思想,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潮中的一份子,但时局动荡,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后,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迈进。
李叔同看着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矗立良久,任别人怎么叫他都听不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含泪写下这首值得千古传唱的经典——《送别》。
与其说是送别,其实他更期待的是,能早日与这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人生莫逆之交的相聚。正如分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见。
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剃度出家,法号“弘一”,应了“天涯五友”中的“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