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9 08:49:37
六一国际儿童节(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又称儿童节,是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的节日。1925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关于儿童福利的国际会议上,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首次提出了“儿童节”的概念,号召各国设立自己的儿童纪念日。该倡议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赞同。大多数国家通常定为每年的6月1日,所以通常称六一儿童节为国际儿童节。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给所有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也是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中国古代的儿童们也有儿童节吗?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10首有关儿童的古诗词,聆听他们的声音,走近他们的日常生活吧。
一、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①出处: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②赏析:春天是放风筝的最佳季节,奔跑在春日的原野,草长莺飞,杨柳如烟,处处皆可入画。天真烂漫的小孩子们,放学以后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放风筝,看着一只只漂亮的风筝飞上蓝天,在高高的云端绽放笑靥,仿佛自己也长出了翅膀,可以自由翱翔。
二、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①出处: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②赏析:
清明时节,春雨纷纷,路上的行人因为悲伤而神色黯然,失魂落魄。想要找个地方休息一下,于是就询问附近的牧童,哪里有酒家?牧童伸手遥指不远处的杏花村。这首诗通俗易懂,意境含蓄优美,富有地域色彩和时令特征,是每年清明节都要重温的佳作之一。
三、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①出处: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②赏析:
春天里的蝴蝶,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繁花在枝头绽放,蝴蝶在花朵旁翩翩起舞,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小孩子想要捉住那只黄色的蝴蝶,一路追赶,没想到它飞入了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难以寻觅。这首诗灵动活泼,有淡淡的失落,但是更多的是面对春天里万物生长的惊喜。
四、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①出处: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②赏析:
无忧无虑的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嘹亮的歌声激荡在林间。忽然想要捕捉正在歌唱的知了,于是他的歌声戛然而止。迅速跳下牛背,悄悄靠近那只知了,屏住呼吸,生怕惊动了它。小孩子的一颦一笑,都那么天真无邪,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对比鲜明,栩栩如生。
五、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①出处:唐代吕洞宾的《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②赏析:
吕洞宾是传说中的仙人,其实真实的吕洞宾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这首《牧童》清新自然,写出了牧童生活的悠闲自在,有芳草横野,有笛弄晚风,远离红尘的喧嚣。黄昏后,月光如水,随心所欲的小牧童”不脱蓑衣卧月明“,这是多少人的隐居梦想,也是多少被俗务羁绊之人久久向往的理想境界呀!
六、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①出处: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②赏析:
贺知章的这首《回乡偶书二首·其一》,重点在于写游子归乡,却被小孩子们误认为是客人,熟悉的故乡已变成了异乡的凄凉。不过,诗中的儿童也描绘得极其成功,只有小孩子才会口无遮拦,小孩子们才是故乡真正的主人,而作者已经离开得太久,眼前的一切都恍若隔世。
七、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①出处:宋代诗人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②赏析:
杨万里善用灵动活泼的小诗,写尽身边熟悉的风景。这首诗写的是初夏时节,梅子留酸,芭蕉分绿,诗人午睡醒来,百无聊赖,闲看窗外的儿童在追逐柳花。儿童的世界最超脱功利,一只小虫,一堆沙子,都可以让孩子们消磨大半天的时光,并且什么都能玩得兴致盎然。
八、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出处: 南宋诗人雷震的《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②赏析:
雷震的这首《村晚》,与经典乡村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写乡村的黄昏,同是写牧童的悠闲自在,表达的都是对美丽乡村生活的深挚喜爱。牧童归去,斜横在牛背上,还拿着一根短笛,信口吹响,我们也多想变成这位快乐的牧童,沉醉于这种美好的乡村生活呀!
九、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①出处: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②赏析:
有一位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侧坐莓苔,用草掩映着身体。他在干什么?是不是在捉迷藏呀?”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哦,原来他正在钓鱼呢,怕大声说话会惊吓到苦苦等待的鱼儿,所以听到有人问路,就急忙远远地招手示意,不让行人靠近。这首诗的画面感很强,动作生动逼真,心理描写也细腻入微。
十、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出处:宋代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②赏析:
叶绍翁的这首《夜书所见》写的是秋天的夜晚所见:首句写诗人听到风吹梧桐,次句感受到江上秋风的瑟瑟寒意;”夜深篱落一灯明“,这是什么景象呢?原来是儿童在挑灯寻找促织,为了得到心爱的小动物,孩子们不怕天寒,也不惧怕夜晚的黑暗。和我们今天的小朋友多么相似,时光流转千年,不变的依然是那份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