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7-11 09:39:12
武夷岩茶生长在风景秀丽、挺拔奇伟的武夷山,这里海拔大都在几百米,有的达二千多米,山中云雾缭绕,日照很短,地质属丹霞地貌,土系沙质,给奇茗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岩茶加工非常精致,要经采、晒、捻、焙、剔等繁多的工序,这些工序要掌握得恰到好处,不允许有丝毫马虎。
武夷山茶历史悠久,据记载,早在唐朝元和年间,就有采制武夷岩茶之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许多方士游臣、文人墨客都把品尝武夷岩茶作为一件赏心乐事,不少文人还吟诗作赋。明朝万历年间,荷兰人就运输武夷岩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
不久,美国人也到福州、厦门采购武夷岩茶,此后,武夷岩茶便在美国、北非等国陆市场上销售。
自古以来武夷岩茶就作为佳品,深受朝野的珍重。
元朝皇家宫廷对它十分赏识,列为御茶,并在武夷九曲满溪畔的四曲建造御茶园,设了“焙局”。
民间对武夷岩茶更是视若珍宝,至今在武夷山茶区流传下许多名茶、名丛的摩崖石刻,如:大红袍、半天腰等。
据史料记载,武夷岩茶的品种多达360多种,福建闽南、广东等地及港澳台同胞,都把品尝武夷岩茶作为一种雅兴和享受,不少老华侨谈起武夷岩茶更是津津乐道。
武夷岩茶是很讲究茶具的,泡茶用的茶壶小泡出茶汤来,既浓又少,把杯上口,不忍一饮而尽,只好细细品尝,芳醇扑鼻,舌有余甘,这样才能品尝出武夷岩茶的韵味。
武夷岩茶品种甚多,经茶师开导和反复品尝才能略辨不同味道,初入口时,虽觉苦涩,但亦有清浊之分,深淡之别。
奇种茶较清淡、柔和,随之而来的甘甜也较清淡。
肉桂茶却浓烈,而后亦倍觉浓烈爽口。
水仙茶则介乎两者之间,似乎有一种恰到好处的感觉。
武夷山的茶农说,奇种茶略带草香,水仙茶香味馥郁,肉桂茶则清芬缠绵。
不过奇种的草香,不是仲夏原那种浓郁的草香,而是暮秋草籽清香,香中隐杂着一股淡淡的植物香味。
肉桂浓烈馥郁的香味果,总感到透出一股花果扑鼻的芬芳。
相比之下,水仙则显得清幽极了,这清芬的香味让人难以捉摸,有时觉得清淡、淡若兰花样的幽香,有时觉得浓郁,浓似一掬盛开的玉兰。
大红袍更是身价百倍,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用:“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的诗句来推崇大红袍的身份,他品尝了大红袍后“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简直飘飘欲仙了。
福建的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而武夷山又是福建茶的故乡,早在清朝嘉庆年间,随着大陆汉族同胞向台湾移民的增多,种茶技术、制作技术也从福建传到了台湾。
在台北县文山种植后,又随移民向南发展而逐渐扩大,分布至桃园、新竹、苗栗、南投一带。
最盛的1960年,台湾茶叶栽培面积达48432公顷,全省茶农约2.7万余户,亩产约65公斤,70-80%外销,其乌龙茶最著名的是“冻顶乌龙茶”被视为茗中极品。
据台湾《联合报》1984年9月17日报道,台湾前“副总统”谢东闵在当年6月16日在探望新任“台湾省主席”邱创焕时,曾畅谈台湾的茶叶史。
谢说:“台湾闻名的冻顶乌龙茶及文山包种茶,都是从大陆跨海移植台湾的,台湾的茶叶史,也就是台湾与大陆血肉相连的见证。”
谢又说:“当时读书人、秀才在台北应试,举人则赴福建福州应考,有人自福州考试回来,便顺手带回名闻天下的武夷茶,这是台湾茶叶的根,也是民族的根。”
冻顶山在台湾南投县鹿谷乡东面,为凤凰山的分脉,蜿蜒数十公里,目前所称的“冻顶乌龙茶”产地,包括属于鹿谷乡的彰雅村、永隆村、凤凰村、广兴村等。
冻顶山虽名冻顶而四季如春,年平均温度为二十摄氏度,常年多雾,日照较短,土质为红土,最宜茶树生长。
冻顶茶是120年前从福建武夷山移植去的。
据记载,清咸丰乙卯年(公元1855年),鹿谷乡有一位林凤池先生,自幼聪慧,勤学不倦,由当地父老资助,来福建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当他衣锦还乡时,闽省林氏宗亲设宴庆贺,并邀请他到武夷山游览。
林凤池看到这里碧水丹山,风景秀丽,武夷山的“乌龙茶”驰名中外,便乘兴来到武夷开心永乐禅寺小憩,拜访该寺方丈,说明自己是台湾鹿谷乡人,想购买武夷茶苗返乡赠于乡亲,以报故乡父老养育之恩。
林凤池诚挚的话语,感动老方丈,随之赠送武夷“青心乌龙茶种”茶苗36株,嘱咐说“此为夷陵乌龙茶佳种,望悉心照顾,如能分栽广植,则子孙享用不尽”。
回乡之后,林将携回的茶苗24株分送给竹林村等地种植,未获成功,另12株送给冻顶山的林三显先生种植成功,其后逐渐繁植成园,因其品种优良,加之精心栽培,附近农民均向林先生移苗广植,成为今日冻项名茶产区。
后来,林凤池奉旨晋京,将加工好的乌龙茶带云献给道光皇帝,皇帝一尝,感到十分清香可口,连声称赞说“好茶、好茶”,并问这茶是哪里来的。
林凤池奏明来自祖家福建武夷山,移植在台湾冻顶山上,道光皇帝说“好吧,这茶就叫冻顶茶”,从此台湾乌龙茶也叫冻顶茶。
这一民间传说,至今仍在台湾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