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袁隆平是什么之称 “杂交水稻之父”的名号,原来是这么来的……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28 15:43:16    

1974年的春节,袁隆平带妻子来到海南“天涯海角”,在茫茫大海上,成群的海鸥张开翅膀,博击着狂风巨浪。袁隆平触景生情,对身旁的妻子说:“原来,我们是洞庭湖的麻雀;现在,我们要做太平洋的海鸥罗!”

几年后,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成为了现实,袁隆平带着杂交水稻,展开翅膀从中国飞向了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的来源

1979年4月,国际水稻科研会议在菲律宾召开,袁隆平因攻克了杂交水稻的难题,受邀在会上宣读论文。本次会议意义非凡,不仅是中国的杂交水稻第一次在世界舞台上亮相,更是展现中国形象和地位的一次好机会。

会上,年近50的袁隆平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全面阐述了中国研究杂交水稻及协作攻关的历程与成果,介绍了杂交水稻强大的杂种优势,以及我国独特而有效的制种技术,并对杂交水稻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袁隆平的发言不时被热烈的掌声打断,论文宣读完毕后,他还清晰明了地解答了印度、澳大利亚等国专家的疑问,折服了所有与会人员。大家一致认为,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和推广应用居世界领先地位。

1982年10月,袁隆平再一次来到菲律宾参加国际水稻学术报告会。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引领他走上主席台时,屏幕上出现了袁隆平的头像,头像下方醒目地写着“杂交水稻之父”。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介绍袁隆平时,也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今天,我十分荣幸地在这里向你们郑重介绍我的伟大的朋友、杰出的中国科学家、我们IRRI的特邀客座研究员——袁隆平先生,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话音刚落,会场就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第二天,菲律宾各大报纸都在头版刊登了以“杂交水稻之父”为标题的报道,还配发了照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大字标题,还不断出现在国内外的各种报刊杂志上,许多著名的国际农业领域研究单位都纷纷邀请袁隆平前去讲学、传授技术和合作研究。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早在袁隆平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后,他的名字和杂交水稻就开始走向世界。

1979年5月,美国著名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访华时,我国农业部曾赠送他三斤杂交稻种。威尔其回到美国试种后发现,与美国当地的水稻良种相比较,杂交水稻的产量提高了33-93%,优势非常明显。

对杂交稻产生浓厚兴趣的威尔其,于次年再次来华,并同我国正式签订种子合同。合同规定,中方将杂交制种技术传授给美方,并提取一定报酬。这是我国农业领域第一个对外技术转让的合同,这对于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袁隆平在根据合同要求赴美指导期间,还应加州大学农学院邀请进行了座谈,并参加了全美水稻技术会议。美国农业科技人员对中国只用9年就攻克了杂交水稻难题,表示由衷地敬佩。意大利的五名水稻专家,还专程赶来美国,再三邀请袁隆平到意大利进行技术指导。

袁隆平(左三)在美国指导杂交水稻技术研究 来源:新华网

为了更好地推广杂交水稻,美国西方石油公司于1981年来我国拍摄了一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园里一中国杂交水稻的故事》 的彩色纪录片。拍摄过程中,袁隆平既当“演员”,又当翻译,给摄制组留下深刻印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园里一中国杂交水稻的故事》 的彩色纪录片 来源:优酷

摄影组组长劳克先生说:“这部影片拿到西方去放映,将会震动西方世界。”

正如他所说,该影片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杂交水稻迅速风靡世界,有人甚至将杂交水稻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美国普渡大学教授汤·巴来伯格在1988年出版的《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还专门加入了“袁隆平和杂交水稻”一章。

他写道:“袁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同时他给那些保守者上了一堂很有价值的课,这就是怎样在农业科学事业上去创造功绩。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种优势的伟大的科学家。”

将希望的种子洒满全世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杂交水稻已经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发展杂交水稻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备项目,袁隆平被聘为首席顾问,先后多次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缅甸、孟加拉等国进行技术指导。

马达加斯加最大面额纸币上印有杂交水稻图案 来源:中国驻马达加斯加大使馆官方网站

面对中国杂交水稻品种不适合热带种植的断言,袁隆平派出技术团队前往菲律宾,通过中菲两国的协同攻关,最终成功培育出适应热带气候的杂交水稻品种。

如今,杂交水稻在菲律宾的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公顷,每公顷最高产量达到15吨,是当地传统水稻品种的3倍。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对他说:“你是我们国家最欢迎的外籍教授。我希望我能以总统的名义向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推荐您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在印度工作期间,袁隆平拒绝了五星级宾馆的待遇,选择住在简陋的招待所里。他顶着高温烈日下田,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令印度人非常惊讶与钦佩。因为在印度人的思维里,高级别的研究人员是不下田的,也不会自己动手做具体事情。袁隆平的实干精神感染了印度科研人员,他们感慨道:“袁老师,你们不但带来了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也带来了中国人勤劳朴实的精神。”

除了提供技术指导,袁隆平还在各国举办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为30多个国家培训了近千名学员,并先后提供了上百个杂交水稻组合在南亚、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进行试种推广,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袁隆平(左三)和学员一起参观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高光效育种技术 新华社记者 王平 摄(1980年10月3日发)

1986年10月在长沙召开的世界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是另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会上,袁隆平作了题为“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现状”的学术报告,并提出了今后杂交水稻发展的战略设想,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赞同,并写进了会议文件。

1986年10月6日,袁隆平(左二)向出席世界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外国专家介绍情况 来源:国际稻都网

“国际上认为,水稻高杆变矮杆,是第一次绿色革命;杂交水稻,是第二次绿色革命。”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

“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就在长沙,这里是各国杂交水稻科研工作者的‘麦加’圣地。如果你没有见到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那么,你的科研旅途才刚刚起步。”

——国际水稻所中国联络员乌马里博士

1987年11月13日,袁隆平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6-1987年度科学奖。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门四个奖中的最高奖,也是中国专家首次获得的等级最高的世界性嘉奖。

获奖后的袁隆平将奖金全部捐献给国家,作为杂交水稻奖励基金,他说:“成绩与荣誉归功于祖国,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1987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袁隆平(左二)颁发当年“科学奖”证书 来源:国际稻都网

2004年,袁隆平荣获世界粮食奖,这是他获得的第11个国际大奖。世界粮食奖创立者诺曼·博洛格在世界粮食奖颁奖仪式上与袁隆平握手致意,并亲自颁奖。

来源:中国日报网

多年来,袁隆平充当着传递福音的和平使者,“水稻外交”也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和平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

2003年4月,袁隆平(左四)在菲律宾内湖省考察交流杂交水稻种植情况(翻拍资料照片) 新华社记者 刘锴 摄

正如他所说:“中国科学家播下的,不仅仅是一颗颗水稻的种子,带给世界以粮食的充实和物质的繁荣,更是一颗颗和平的种子,为促进人类和谐共存、文化融合,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