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戢鳞潜翼亦或老骥伏枥,一篇《于易水送人》古诗 道尽骆宾王一生冷暖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7-04 13:15:30    

楔子

秋风瑟瑟,托着走到生命尽头的叶子缓缓降下,目力所及之内老屋枯树,一片肃杀。水声、鸦声、筑声......还有哭声?身后一群白衣白帽之人为何哭泣,我又是谁?

想起来了,我是荆轲,背负一国之希望,持图裹匕,是太子丹和高渐离在为我送行。倘若此去一击既成顺利诛杀秦王,不仅能解救燕国于水火,还成就了自己不朽的功业。倘若失败,亦不负忠义、不负此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河之水川流不息,淘尽世事与英雄,唯它亘古不变。望着水中的自己,那张熟悉的面容逐渐变得清晰,不对!我不是荆轲,我是骆观光,骆宾王!

英雄出少年

时空交错,百年后的今日,已至花甲之年的骆宾王立于易水之滨,送别友人后望着不曾停歇的水流,当年荆轲便也是从这出发,告别太子丹奔赴不归之路。而他自己的人生,往后看,也同样犹未可知。往前数,起起伏伏之中,他始终没能真正地一展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心中幽苦郁结,便吟出了这一首《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逝者如此夫,不舍昼夜,此时已然垂垂暮矣的骆宾王,可曾在这易水边记起了年少时那个才气纵横、不羁自由的自己。

骆宾王出生于一个饱学之家,天资聪颖的他没有辜负家人的期待,在七岁时,便以一首《咏鹅》由世人所熟知,捧上了“天才少年”的神坛。诗中的“曲项向天歌”,也许就是年少的骆宾王对自己未来的期许。

除了文采斐然以外,骆宾王从小就有任侠风范,重承诺、讲义气,而且他不拘泥于世俗,三教九流之人他都混得很熟。一身侠义之气,又兼具进取之心,骆宾王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优质青年。

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谋取功名、挥斥方遒乃至名垂青史对于才华卓越的骆宾王来说好像确实并非难事,但命运似乎有意要跟他开了个玩笑。骆宾王十岁时由于父亲去世而家道中落,幸运女神也不再眷顾,科举考试到头来并非所想的如探囊取物那般简单,连续几次的落榜让骆宾王彻底跌入了谷底。

多次落榜让骆宾王只得另谋出路

没有了诗和远方,眼前的苟且还需要继续,但继续又得花钱,无奈之下为了糊口,骆宾王只好暂且在道王李元庆的府上谋了个幕僚的差事。

李元庆很赏识骆宾王的才华,想要对他委以重任,但直接破格提拔又不合当时的规矩。那个时候的套路一般都是由本人写一封自荐信,把自己有什么才华和能力都好好夸耀一番,再由上级将他提拔起来,这样便不会落人口舌。

有皇亲国戚看重提拔,换作是别人,大概早就开心坏了,无奈骆宾王就是这么一个耿直而又孤傲之人,偏偏就不按套路出牌。自荐信是写了,但完全没在夸自个儿的。不仅如此,他还直接在信里写道:道王爷,谢谢您如此器重我,但是您让我掩盖自己的缺点,夸大和宣扬自己的优点,这事儿我可做不到。这有违我做人的原则,也破坏了国家的规章制度,请原谅我恕难从命了。可能在那个时候的骆宾王看来,他完全可以靠自己的才学在朝堂之中谋求一席之地,并不需要这类冠冕堂皇之事。

起初骆宾王不屑于用这种方式获得晋升

这公开信不但拒绝了道王的好意,而且也让道王丢了脸面。好在人家皇室宗亲,肚量比较大,也没跟骆宾王多计较,这事儿也就算过去了。对于孤傲的骆宾王来说,结果就是啥都没有变化,还是干着他的小幕僚。

妥协或是反抗

再往后道王李元庆也去世了,骆宾王只好带着他最后的倔强隐居山野。无奈气节易守,生活难过啊,久经人世沧桑、为生计所迫的骆宾王也开始学会了放下自己高傲的身段,四处给人写自荐信,希望别人能帮他举荐。信中措辞也再无彼时的不羁狂傲,“伏乞恩波,暂垂回盼”这类谦卑之词倒是屡见不鲜,不经令人有些唏嘘。

一直到了唐高宗李治泰山封禅那年,骆宾王因为一篇《请陪封禅表》,将皇帝的丰功伟业好好的称颂了一番,李治一高兴,给了骆宾王一个奉礼郎的小官,这才进到了朝堂之中。

当了官的骆宾王马上就忘乎所以,换回了自己原本的面貌,对于自己见不惯听不惯的事便不计后果地予以批判。闻一多先生就曾评价过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

这么一种做派在官场中自然容易遭到他人的排挤和非议,不久骆宾王就获罪于他特立独行的性格,被朝廷免职后直接锒铛入狱。出狱后的骆宾王辗转军中担任文职,而后又回到了长安,干起了御史的活儿。

御史的主要工作就是纠察百官,对官员进行推荐或者弹劾,这营生正中骆宾王这种性子的人的下怀。直接就解放天性的骆宾王果然还是因为没管住自己的笔和嘴,没过多久便遭人弹劾,再次过起了牢狱生活。

一年后朝廷改元大赦天下,骆宾王这才得以重见天日。还存有最后一丝济世为民念头的骆宾王从长安调任到了临海当县丞。无奈好景不长,官场终非适合骆宾王久处之地,没过多久他便辞官离去了。

而这一首《于易水送人》也极有可能正是在骆宾王离开临海前往扬州时所作,送别友人后的骆宾王立于易水之滨心中五味杂陈,想起了当年荆轲的豪迈孤勇,想到了如今年岁渐长的自己一路坎坷却还是未能有所作为,内心的抑郁与激愤难以排遣。

愤懑而又踟蹰的才子

也许一个人不是怕没有才能,而是怕空有一身的才华却无处可以施展。骆宾王此时考虑的,可能正是自己的未来,是该接受现实就此归隐了却此生,还是犹如荆轲一般无畏拔剑向前,作最后一搏。

结语

写完这首《于易水送人》,骆宾王心中应该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因为他一到扬州就参加了徐敬业组织的反武大军之中。不曾想没过多久徐敬业就兵败覆灭,骆宾王也从此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他究竟是生是死,到底去了哪里依旧还是个谜。

骆宾王这一生的起起伏伏,基本也都由自己孤傲、刚直的性格所致。他有为现实弯下过腰,但他最终还是选择遵从了自己的内心。当他从易水离去之时,也许他真的看见了荆轲,也看见了少年时那个任侠恣意的自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