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守夜是什么意思守夜的禁忌(古代的“守灵”是什么??)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5 10:20:37    


守夜也叫守灵,人去世之后,按照古代的习俗,要么在家里搭一个灵棚,把逝者的遗体放在灵棚中,要么把遗体放在堂屋中。

一,守灵是为了预防假死 古人守灵以三天为基本期限。在《礼记问丧》中有记载:“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意思是说,人死后三天才下葬,是为了等待他重新活过来,若是三天后还不能活过来,那就再也不能活过来了。 在古代,判断一个人去世只是根据没有了呼吸,没有了心跳,这样就判断他已经去世,然而这种判断有时候可能存在误判。 因为有的人在临死之前,生命特征变得微弱,若仅凭手和耳朵来判断对方没有呼吸,没有心跳,极容易出现误判。


2、守夜是为了预防尸体出现异常。

所谓的害怕出现异常,一是如果逝者确实是假死,在守灵期间如果真的有微弱的生命迹象,在经过了招魂仪式过后,或者短暂的休息后,生命体征恢复,人能够及时的察觉。倘若人真的走了,也要预防遗体出现意外,古代的冷存技术不高,如果遗体在存放过程中出现腐败等状况,守夜的人能够迅速的发现和处理,这样才能保证丧葬仪式的有序进行。再者就是预防各类小动物对遗体的伤害。这个就有故事了,比如说老鼠之类的动物连活人都敢咬,更别说一动不动的遗体了,还有就是一些迷信的东西,比如猫触碰遗体可能导致“诈尸”之类的不好的事情的发生。


3.帮助逝者亲属减轻负担 家中老人去世,最难过、最心疼的莫过于家里的亲人。家里至亲的人除了要承受生离死别之痛,还有按照传统习俗张罗各种各样的丧事筹备工作。 老人去世了,家里的人要忙着为老人穿寿衣,通知老人的远方亲属,在一些地方停尸三天之后就要下葬,人力物力都是极大的消耗,况且现在不是土葬,还要把老人运到殡仪馆火化,还要去殡仪馆办理相应的手续,出殡时间也往往在深夜中。 逝者的家属要置办各种丧礼所需要的用品,接待四方来吊唁的亲友,各种杂事很多,会让人身心疲惫。因此,请亲友来帮忙守夜,可以减轻逝者家属的负担。

4、给逝者的灵魂留一条回家路 给逝者守夜由来已久,古代的人认为,人去世之后,灵魂还会在人间停留,特别在他经常生活的家的附近,刚刚去世,对家里的人有留恋之情,因此,会在去阴间之前回家看看。 逝者的亲属害怕,逝者的灵魂找不到回家的路,于是会在尸体的脚尾点一盏油灯或者点一炷香。我们称之为“长明灯” 停尸的三天里,白天大部分是由逝者的亲属自己守灵,确保这一盏明灯不至于熄灭,时刻照亮亲人回家的路。所以是相当熬人的。按照传统文化,这是表达对逝者的恋恋不舍之情。

综上所:守灵是为了预防假死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是对遗体的一种保护工作,更是对逝者家属的一种安慰和帮助,正是因为这样的因素,守灵才成为了我们传统丧葬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我们现代殡葬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致敬岁月,礼遇生命。这也是古老的中国人民对生命的细致感悟,也是对逝者的一种深切缅怀。

相关文章